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断桥·艺术哲学文丛)
分類: 图书,艺术,艺术理论与评论,艺术基础理论,
品牌: 孙周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30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
·ISBN:7810832727
·条形码:978781083272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断桥·艺术哲学文丛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视觉的思想:“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8日至1O月21日,中国杭州)的论文集,收录了会议的大部分论文(另有七篇文章构成一组,收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现象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十位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参加了会议。代表主体是中国学者,会议工作语言是汉语。
与以往的现象学哲学会议或者一般哲学会议相比较,本次会议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这是国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聚会。如通常所见,艺术家倾向感性,哲学家趋于理性,虽然在今天的思想视野里这个说法已经大成问题了,但从这两类人的举止行状、思想方式、表达风格上看,这个差别恐怕仍旧是存在的。我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策划人和组织者,事先一直怀着一种担心,恐怕两方面弄得不可开交。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流的,也表明艺术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
其二,本次会议是在杭州市印象画廊里举行的。在一个地下的画廊里搞一个艺术一哲学的学术会议,以后会不会有我不敢说,但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前所未有的。会议主办者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名为“大地上——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展”的展览。华裔法籍著名艺术家司徒立先生甚至专门从巴黎弄来了一批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展出,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几位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展。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背景里讨论艺术现象学的问题,味道自然有点特别。
因为有了上面两点,本次会议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一次有趣的大会。据我所知,本次会议所收论文的数量在历届现象学年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媒体推荐编后记
本书是“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 8日至1 O月21日,中国杭州)的论文集,收录了会议的大部分论文(另有七篇文章构成一组,收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现象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十位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参加了会议。代表主体是中国学者,会议工作语言是汉语。
与以往的现象学哲学会议或者一般哲学会议相比较,本次会议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这是国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聚会。如通常所见,艺术家倾向感性,哲学家趋于理性,虽然在今天的思想视野里这个说法已经大成问题了,但从这两类人的举止行状、思想方式、表达风格上看,这个差别恐怕仍旧是存在的。我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策划人和组织者,事先一直怀着一种担心,恐怕两方面弄得不可开交。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流的,也表明艺术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
其二,本次会议是在杭州市印象画廊里举行的。在一个地下的画廊里搞一个艺术一哲学的学术会议,以后会不会有我不敢说,但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前所未有的。会议主办者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名为“大地上——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展”的展览。华裔法籍著名艺术家司徒立先生甚至专门从巴黎弄来了一批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展出,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几位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展。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背景里讨论艺术现象学的问题,味道自然有点特别。
因为有了上面两点,本次会议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一次有趣的大会。据我所知,本次会议所收论文的数量在历届现象学年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近几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许江教授的推动下,积极倡导美术学科的学术研究风气,提供多学科的交叉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一批艺术家在司徒立教授、许江教授的带领下,十多年来不懈地进行“具象表现绘画”的艺术现象学实践,其理论和创作成果已经在艺术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举办本次会议,新组建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还编辑、翻译了《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一书(许江、焦小健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赶在会前公开出版。该书对“具象表现艺术”的思想资源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主要收录了十九世纪晚期以来一批具有现象学创作倾向的欧洲著名艺术家的理论言
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基础。
收入本书的论文大部分是与会代表提交的报告,部分报告在会后又经作者修订加工,极少数几篇是编者会前或者会后邀请有关作者撰写的。编者把全部论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四个主题,而这其实差不多就是当时会议设定的各个单元的主题。编者并且在体例、规范方面对全书作了统一处理。
把本论文集起名为《视觉的思想》纯属编者个人主张。
无论是会议的成功举办还是会议论文集的出版,都离不开全体与会代表的热情参与和合作。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得到中国美术学院许江教授、浙江大学庞学铨教授、中山大学倪梁康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对编辑计划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中国美术学院高士明博士在会议组织和会后论文编辑工作上出了大力;兰友利先生等也在编务方面付出了劳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李振鹏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许多具体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孙周兴
2003年2月27日记于杭沪途中
目录
一、 现象学艺术哲学
倪梁康:叔本华与胡塞尔——艺术直观与理念直观的“纯粹性”
【德】海克曼:舍勒的艺术表现观
刘国英:视见之疯狂——梅洛一庞蒂哲学中画家作为现象学家
张庆熊:论存在和意向性问题——种结合考察艺术创作的探索
邱志杰:从《哲学研究》到艺术理论
王庆节:解释的真与真的解释——利科尔的文本与解释理论初探
范景中:现象学美学二篇
二、 现象学与当代艺术
陈嘉映:艺术札记
宋晓霞 杨 乐:漫议平等对话的可能性
张灿辉:分隔与连系——门窗现象学
刘昌元:绘画与真实
邓晓芒:凡高的“农鞋”
高士明:多义的视觉——图像化时代的观看制度
孙周兴:森·山方的忧虑
三、 具象表现绘画
许 江:击鼓传花——从具象表现绘画谈当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策略
司徒立:构成的主题——塞尚《泳男》、《泳女》系列分析
曹意强:“饥渴之眼”——阿里卡的“描绘”观念
焦小健:描述即是一种揭示——读《艺术作品的本源》
杨参军:与“青衣”有关的对话
张 坚:“看”的方式、视觉艺术形式及反现代性——具象表现绘画理论的思考
四、传统与现代
张志扬:日本西学之鉴——海德格尔忧虑东方艺术与西方概念相遇
张祥龙:仁与艺
张再林:“面向事物本身”与庄学精神
杨振宇:在通往图像的途中——对郑板桥一则题画的现象学描述
潘嘉来:从现象学到现代新儒家的存有论
周 膺:在老之最老者之中逗留
陈家琪:看什么与怎么看
附录:“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编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凡高一生只活了37个年头,他的主要绘画,多数在后十年间荷兰和巴黎时期。无论他在哪里作画,他有两个特征不变。一个是他持续着荷兰海牙时期的乡村情节,其次是他的作画的直接性的现场思路方式。翻开他的专集,明显看出他不同时期的兴趣和一组组所画的相同之物都是和土地有关。海德格尔列举的“农鞋”属于他刚从荷兰定居巴黎时期的作品。那个阶段,凡高所画的“农鞋”油画就有七到八幅,有的画面是一双黑黝黝农鞋,有的画面是好几双农鞋。画家之所以画那么多农鞋的作品,并非他一幅幅地寻找最能够体现农鞋的本质的画面,也不是向以往画家们那样作不同的尝试以便集中在一幅画上完成。他没有这样做,每一幅画他都是现场完成。生动、粗犷,毫不雕凿。可以看出来,他只要获得这些。因此我们推测:惟一吸引了画家去画仅仅因为这些沾满泥土的农鞋在不同的摆放、不同的光线中呈现的不同的姿态。而吸引本身始于与他共存的乡村情节和对土地的眷念。这个现象恰恰显示:凡高一连串的绘画如同描述般进行的背后,是画家开始意识到物体的本身就是有意思的东西。这比较接近海德格尔所言物的存在、物有显隐的真相。
我们可以重新返回来看,如果我们将农鞋作为一个关于农鞋主题的画进行创作,物是不显的。因为一幅完整的图中,农鞋作为完成主题之物,是随着主题的体现来确定图画的完成与否。这个完成一方面是农鞋作为鞋的完成,另一方面农鞋作为主题的完成。倘若农鞋不代表任何意思时,农鞋(其实是物本身)却呈现了开放状态。因为农鞋不再是鞋(特别不作为一个现成概念)的时候,画家才确凿、仔细地观看到它,连同它变化中环绕四周的场以及久存与自身引导他来到当下的场,画家真正的、横贯始终的内在素质才与描绘之物取得了一致性。描述在此中完整地承接了这个状态。表面上看画家的主体性工作近乎拷贝,其实画家直达了一个更有意思、近乎玄妙闪烁的东西。画家完全被它折服而成为一个接受者。凡高深知这神奇,他体会到“只要悄悄提高一下视点,什么都变了”。在凡高的眼里,那一组笨重、黑黝黝的皮质和高光互映的农鞋,它摆在那儿,就像上帝赠送的礼物。凡高看来,它就是画。只要角度稍微一换,它同样会出现新的姿态让凡高眼睛发亮。
后记本书是“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10月18日至1O月21日,中国杭州)的论文集,收录了会议的大部分论文(另有七篇文章构成一组,收入《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六辑,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次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中国现象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中、德、法、日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十位哲学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参加了会议。代表主体是中国学者,会议工作语言是汉语。
与以往的现象学哲学会议或者一般哲学会议相比较,本次会议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这是国内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艺术家与哲学家的聚会。如通常所见,艺术家倾向感性,哲学家趋于理性,虽然在今天的思想视野里这个说法已经大成问题了,但从这两类人的举止行状、思想方式、表达风格上看,这个差别恐怕仍旧是存在的。我作为本次会议的学术策划人和组织者,事先一直怀着一种担心,恐怕两方面弄得不可开交。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两类人还是可以交流的,也表明艺术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性。
其二,本次会议是在杭州市印象画廊里举行的。在一个地下的画廊里搞一个艺术一哲学的学术会议,以后会不会有我不敢说,但至少在我们这里是前所未有的。会议主办者在画廊里做了一个名为“大地上——具象表现绘画艺术展”的展览。华裔法籍著名艺术家司徒立先生甚至专门从巴黎弄来了一批法国艺术家的作品予以展出,加上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绘画工作室的几位艺术家的一些作品,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画展。置身于绘画艺术的背景里讨论艺术现象学的问题,味道自然有点特别。
因为有了上面两点,本次会议就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大会,也是一次有趣的大会。据我所知,本次会议所收论文的数量在历届现象学年会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近几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许江教授的推动下,积极倡导美术学科的学术研究风气,提供多学科的交叉互动,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一批艺术家在司徒立教授、许江教授的带领下,十多年来不懈地进行“具象表现绘画”的艺术现象学实践,其理论和创作成果已经在艺术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举办本次会议,新组建的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还编辑、翻译了《具象表现绘画文选》一书(许江、焦小健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赶在会前公开出版。该书对“具象表现艺术”的思想资源作了较为系统的清理,主要收录了十九世纪晚期以来一批具有现象学创作倾向的欧洲著名艺术家的理论言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奠定了基础。
收入本书的论文大部分是与会代表提交的报告,部分报告在会后又经作者修订加工,极少数几篇是编者会前或者会后邀请有关作者撰写的。编者把全部论文划分为四个部分、四个主题,而这其实差不多就是当时会议设定的各个单元的主题。编者并且在体例、规范方面对全书作了统一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