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分類: 图书,艺术,书法,书法作品,碑帖法书墨迹,
品牌: 伊秉绶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页码:41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10832980
·条形码:978781083298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伊秉绶(1754-1815) 清代书法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今长汀)人。人称“伊汀州”。乾隆进士,宫扬州知府。行草书宗李东阳,从而上溯颜真卿,劲秀清绝,精于隶,墨沉笔实,醇古壮伟。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近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汀州精于八分,以其八分为真书,师仿《吊比干文》,瘦劲独绝。”又称:‘集分书之成,伊汀州也。”著有《留春草堂集》。子念曾,字少沂,亦工隶书。
伊秉绶辞世不不到二百年,但他的影响却日益深入。书法展览会上经常看到模仿他风格的作品,撰写清代书法史不能不讲伊秉绶,很多著作都承认他为清代最杰出的书家。可谓敬仰之情,与日俱增。有清一代专攻篆隶的人不少,何以伊秉绶影响最大,颇值得思考。
《伊秉绶书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嘉庆十六年上石,为伊秉绶晚年力作。伊秉绶的书法特点,可以在此碑中看得很清楚。
媒体推荐序
伊秉绶(1754年—1815年》辞世还不到二百年,但他的影响却日益深入。书法展览会上经常看到模仿他风格的作品,撰写清代书法史不能不讲伊秉绶,很多著作都承认他为清代最杰出的书家。可谓敬仰之情,与日俱增。有清一代专攻篆隶的人不少,何以伊秉绶影响最大,颇值得思考。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嘉庆十六年(1811年)上石,为伊秉绶晚年力作。伊秉绶的书法特点,可以在此碑中看得很清楚。
汉字的书体,就大类来说,就是直《草隶篆四种。如果按照用笔和结字的特点来分,篆隶是一类,特征是「平画宽结一;直《草是另一类,属于「斜画紧结」。
「平画」和「斜画」是就笔法而言。篆书产生最早,线条均匀,这是笔法初起时代的特征。譬如书写一横,因其比较平直,直管慢行为其特征,简略称之为「乎画一。实际上这种平画是以肘关节为圆心的大圆弧之一段,这和后来的草书、直《书有很大的不同。真草以摇腕
出横画,以腕部为圆心左右摆动,故笔杆不停地在起倒,这就是沈尹默先生所说的「只须要将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卞的意思。因力圆弧半径较小,写出来的一横往往左低右高,称之为一斜画」。
「宽结」和「紧结」是就结字而言。如果一种书体的笔划平均分布,没有一个中心点,称之为「宽结」;如果点画围绕着某个区域分布,形成一个密集的中心,称之为「紧结」。用平画书写,结字往往是宽结的,篆隶是也;用斜画书写,字有中心,内部不能有太多的空白,真草是也。
平画宽结,方广古倔,浑朴庄严;斜画紧结,姿态丰富,秀逸动人。平画宽结得阳刚之气,斜画紧结多阴柔可人。如果以这样的思维来考察中国书法史,可以发现汉魏之际为一大转折之机枢,由篆隶时代转变为真草时代,由平画宽结转变为斜画紧结。古人说王義之是一种新体,其「新」就在这一转变上。 《兰号序》脱尽隶法,可谓斜画紧结的代表作品。唐孙过庭
《书谱》开篇曰:「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唐人书法重在真草,所以尊钟张二王。真草斜画紧结,运行皆以摇腕出之,当时所谓笔法者,就是指这一方法。唐韩方明师从崔邈(崔是张旭的弟子》,撰《授笔要说》曰: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自伯英以前,未有真、行、草书之法。 一可见唐人皆以钟张为书法史上的分界线。 一九八一年,我在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上发表《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分期和体系》一文,提出中国书法的成熟期是从张芝、钟繇开始的,以大局而言,自此与平画宽结的篆隶时代告别。
史图录题解》中说:
以二王为代表的写法,是二王帖学的核心,李邕、米芾、赵孟頫等皆斜画紧结。后世书家,欲破这一格局,只好求之于 说:平画宽结。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颜真卿,颜早年写《多宝塔》,也用斜画紧结;晚年用乎画宽结写直《书,掺人篆笔隶意,如《麻姑仙坛记》等,奇峰突起,自成面目。《东坡题跋》谓「颜鲁公书雄秀独出, 一变古法」,可谓鞭辟人里。
……
序言伊秉绶(1754年-1815年)辞世还不到二百年,但他的影响却日益深入。书法展览会上经常看到模仿他风格的作品,撰写清代书法史不能不讲伊秉绶,很多著作都承认他为清代最杰出的书家。可谓敬仰之情,与日俱增。有清一代专攻篆隶的人不少,何以伊秉绶影响最大,颇值得思考。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嘉庆十六年(1811年)上石,为伊秉绶晚年力作。伊秉绶的书法特点,可以在此碑中看得很清楚。
一
汉字的书体,就大类来说,就是真草隶篆四种。如果按照用笔和结字的特点来分,篆隶是一类,特征是“平画宽结”,真草是另一类,属于“斜画紧结”。
“平画”和“斜画”是就笔法而言。篆书产生最早,线条均匀,这是笔法初起时代的特征。譬如书写一横,因其比较平直,直管慢行为其特征,简略称之为“平画”。实际上这种平画是以肘关节为圆心的大圆弧之一段,这和后来的草书、真书有很大的不同。真草以摇腕出横画,以腕部为圆心左右摆动,故笔杆不停地在起倒,这就是沈尹默先生所说的“只须要将两个骨尖之一,换来换去地交替着与案面相切近”①的意思。因为圆弧半径较小,写出来的一横往往左低右高,称之为“斜画”。
文摘插图:
后记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这天,是我研习伊汀州隶法六十年来的一个殊胜因缘的日子。那天,我偶过绍兴古旧书店门口,该店应颐康先生(我省著名的古籍维修、装帧专家)瞥见我后从店堂里向我招呼,说刚收进一本伊秉绶的字帖,要我进去看看。七十年代我经济负担极重,家有三位老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靠的是我们夫妻两人不到百元的收入,真是入不敷出。月月是寅吃卯粮,所以也无心逛旧书店,因为有时遇到中意之物,而囊中羞涩,徒呼奈何!但那天当听到有伊秉绶的字帖,我非得进去看个究竟,然后应先生递给我一册殊红纸装订的书帖,上题“伊秉绶虞仲翔祠碑”。我急忙掀开扉页,见是墨拓剪辑的汀州寸隶,又附着一条题签,写的也是“伊秉绶虞仲翔祠碑”,是名家手笔,只钤“杜秋丞”名印一方。碑文的全称为:“光孝寺新建虞仲翔先生祠碑”,行八字,每页五行,共二十页,总计七百三十六字,我惊喜若狂,因为六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伊隶字只,字字横平竖直,遒劲挺拔,结字变化多端,显示了汀州隶法的特色,捧读之余,联想到这不啻是一部伊隶小辞典,难得难得。
最后这册研究伊隶的宝贵资料,书店以收购价四角八分转让于我,并附给我一张四角八分的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