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社会科学文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

分類: 图书,经济,金融投资,国际金融,
品牌: 杜恂诚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325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6814574
·条形码:9787806814574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社会科学文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尝试创造性地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来对近代中外金融制度变迁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
媒体推荐后记
本人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本项研究曾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及上海市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的资助;本人调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后,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博士点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项目批准号:03JB790041)。
本书得以列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社会科学文库·史丛》出版,仰赖该出版社负责人及责任编辑方小芬女士的鼎力支持,谨此表示衷心的谢忱。
作者于2004年5月
目录
导论:金融制度变迁史的理论分析方法
第一节 制度与制度变迁
第二节 产权、交易费用与金融制度变迁
第三节 政府与金融制度变迁
第四节 本书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融制度的诱致性变迁”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本来就是对制度变迁规律的假说,既然是假说,就可能不完善,有漏洞。它特别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加以丰富和完善。
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用性,是不同的,在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前,诱致性变迁占主导地位,而在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强制性变迁方式的重要性大大上升。但即使如此,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型在不同时期仍然可能是相互交叉的,每一个国家在其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可能只出现一种模式的制度变迁,而不出现另一种模式的制度变迁。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不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像东亚这些被冠以“强政府”称号的后起国家和地区,也不可能不发生诱致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能在一个国家交替发生。要研究制度变迁的成败得失,不能不研究这两种制度变迁模式在交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派较少实证研究,所以还没有机会对这种交替关系进行深入的考察。这种交替关系的核心由两个问题所构成:
第一个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在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进行,还是另起炉灶,完全另搞一套?
第二个问题:强制性制度变迁是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是对后者进行压抑,以牺牲后者为代价?
这两个问题将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这也许还能部分解决周业安对强制性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型的批评。
制度变迁取决于现存的制度结构,是从现存结构的某一项安排的变迁开始,然后逐渐向其他安排延伸,这称之为“路径依赖”。那么,当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发生时,当强制性制度变迁遵循“路径依赖”的原则,从现存制度结构的某一项安排的变革人手,继而逐步向相关配套的制度安排推进,这种情况称之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
础。反之,当强制性制度变迁不遵循“路径依赖”原则,不以现存制度结构作为变革的依据,而是另辟蹊径,另起炉灶,这种情况称之为:强制性制度变迁不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
从诱致性制度变,迁承续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可能性来看,也存在着两种前景: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所造就的制度结构具有引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条件时,这类强制性变迁可以称之为“具有传导特征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反之,当由强制性制度变迁所造就的制度结构不具备引发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条件,诱致性变迁被压抑而无从发生时,这类强制性变迁可以称之为.“具有刚性特征的强制性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