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依田憙家著作集5

分類: 图书,历史,中国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综合,
品牌: 依田憙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页码:20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6617663
·条形码:9787806617663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文集卷一收录的《简明日本通史》,是依田先生在中国讲学时所使用的讲稿。已故的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在《序言》中作了准确扼要的评价,并推荐说:“这部书既可作教材使用,也可以供对日外事工作人员检阅和参考。”卷二《日本帝国主义研究》着重从经济上揭露二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侵略,其特点是运用大量的资料、统计和图表,而且几乎全部都是日本统治阶层的资料,然后用画龙点睛的手法,轻轻点上几笔,勾画出侵略者险恶狠毒的用心和狰狞面目,反推出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卷三中收录的《近代日本与中国》,论述了近代日本帝国主义是在野蛮侵略和掠夺中国、朝鲜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同时也在中国、朝鲜以及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的反抗中走向灭亡。卷三中收录的《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和卷四《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是在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全面现代化时期,作者新撰的论著。后者是学术专著,前者通俗易懂地概述了后者的主要内容。两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比较了中日两国近代化背景的“异”与“同”,特别强调了两国文化类型与民族性的差异。它们不仅有学术价值,而且对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也有现实意义。卷五《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单篇论文,其中涉及明治维新、天皇制、自由民权运动以及战前日本的殖民政策、军部独裁等近代日本史中的重大问题。《战后教科书问题》一文中,揭露主审教科书的文部省(教育部)文教官僚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反动的皇国史观的传统。这表明日本的教科书问题屡屡发生,日本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五卷文集收录了依田先生关于日本史和中日比较研究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是他一辈子的心血结晶,也是他对中国友好感情的自然流露。我相信文集的问世对我国日本史的研究会有所参考、启发和促进。广大读者通过文集可以认识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及中日两国之间的异同,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从而加深对中日关系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的理解。
作者简介依田憙家,日本历史学家。193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现为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近代日本史和近代日本与中国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除本著作集五卷外,还有学术论文多篇,散见于日本的各学术刊物。并译有《季羡林文集》以及《中国棉纺织史稿》、《太平天国》等。
媒体推荐前言
近代天皇制成立的前提——试论孝明天皇
戎芬 卓凌 译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而崩溃的近代天皇制,至今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历史问题。这是因为在锁国政策解除后的近半个世纪里,日本的资本主义实现了飞速发展,几乎达到了帝国主义的阶段。与此同时,它具备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特色,即在政治、思想、土地制度等方面遗留下许多前近代的因素。而且,近年来,日本近代天皇制又是亚洲唯一的发达资本主义体制,以上都是天皇制备受历史研究人员注目的原因。
日本作为一个特殊的近代国家,怎样看待其近代天皇制的世界地位(当然包含有批判的成分)仍然是当今的一个课题。
从制度的角度研究天皇制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资本主义论争时期曾经兴盛一时,但是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镇压。直到二战战败,战前的天皇制崩溃才解除了这一限制和镇压。
尽管如此,对于近代天皇制的研究,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战后的研究都有一个特点,即几乎都不涉及天皇本身。
在战后的研究中,触及天皇本身的研究非常少,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史料的问题;二是对天皇的政治地位的评价问题。
关于天皇本身的研究,至今还有大批史料尚未公开,这是一个很川内障碍。尤其是明治时期的主要文献几乎都未发表。可以溯明治天皇纪》全卷是—部由各类记录组合而成的“年代记”,但是却没有“宸翰”或“手稿”之类来反映天皇自身的意志及行动的资料,只有一些就制度而言的“敕语”和“敕论”,能够窥探天皇本人想法的资料只有“御制”和歌之类道德与精神的文献。另外,由元勋、亲信等人口述或笔录流传下来的天皇逸事也都是些日常生活的琐事,甚至连各个时期臣子提交给天皇的“御元书类”都未曾公开过。这一切给当时政治中枢的某些方面蒙上了一层面纱;在史料方面,仍然存在着天皇的“神圣感”。
有人认为,与明治天皇相比,拥有较多“宸翰”的孝明天皇,其末期的史料也大多被巧妙地隐藏了。
另一个影响天皇研究的原因是研究的出发点问题。
战前近代史的研究,除了一些反体制立场的研究之外,几乎都是从“王政复古”的立场来论述,过于强调了天皇的作用。德富苏峰的《近肚日本国民史》就是其中的代表。
近代天皇制由于二战战败而崩溃,代之以“象征天皇制”。如前所述,此后关于幕府统治末期以后的研究很少提及天皇。我想这是因为战争中以天皇为中心的“皇国史观”、“王政复古史观”过于强调天皇的作用,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才很少涉及天皇的研究。此外,也可以说是因为幕府统治末期以后,在历史上仍将天皇置于“象征的”位置,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象征史观”的倾向,这种倾向不能充分地说明客观事实与作用。
明治以后时期,不公开史料,而是根据明治宪法将天皇制作为一种制度,把天皇自身的行动置于内阁、枢密院等国家机关、元老、军部这些实际上的推进母体当中。与此不同,幕府末期天皇的存在是在旧制度崩溃和新制度尚未成立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下的独特的存在。即使根据现在可见的史料,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天皇采取了相当积极的行动,他的行动不仅成为近代天皇制成立的前提,也成为了其成立的反面教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孝明天皇作为幕府末期的历史人物,其活跃时期很长。孝明天皇的活动时期从佩里来航日本到“大政奉还”的前夜,贯穿了整个狭义上的明治维新期间。而当时其他的历史人物在政治上只活跃了很短一段时间。
而且,通过现存的孝明天皇的“宸翰”可知,同时代的公卿自不用说,他比当时的任何藩主等历史人物都态度强硬,同时拥有将意见付诸实行的力量。
从以上几点来看,可以说孝明天皇不仅在幕府末期的政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天皇制的成立也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孝明天皇的行动,客观地评价他的历史作用。
本文尝试探讨以上的问题。(所引史料如无特别标注,都出自《孝明天皇纪》)
……
编辑推荐长久以来,日本政府及很多日本国民对于近代的日本历史问题始终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反而采取各种手段来回避甚至歪曲历史。但仍有不少日本有识之士敢于正面这一问题,本书便是一位日本学者反思日本历史问题的佳作。
目录
近代天皇制成立的前提
——试论孝明天皇 戎芬 卓淩
前言
神奈川条约与孝明天皇
安政条约与孝明天皇
尊皇攘夷派抬头期的孝明天皇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朝廷不承认条约,此事对幕府来说是一大打击。同时这对朝廷及其中心人物的孝明天皇而言也是前所未有的事件,他们也预料到了幕府方面的反击。5月1日,孝明天皇交给九条关白的文书上说:“昨日商谈武传(武家传奏)之事,欲以书信告知太阁。然思虑良久,朕以为如此危机四伏之时,疑虑尚存,故至今日尚未告知”,天皇计划更换朝廷与幕府之间的联络人武家传奏,与此同时任命权大纳言万里小路正房为武家传奏,权大纳言中山忠能为议奏。这两个职位虽说是门屑朝廷,但一直以来都是由受幕府欢迎的公卿担任其职,所以这种人事变动实际上需要幕府的支持。孝明天皇不遵从以往的惯例而单方面更换这两个职位,甚至任命自己的亲信,这也可以看出他在否决条约后对幕府的态度。
安政条约得不到敕许,对幕府是一大打击,在幕府内部引发了追究首席老中崛田正睦责任的问题。4月3日,彦根藩主井伊直弼被任命为大老,5月2日,这一消息传至朝廷。这同时意味着在就将军继嗣问题展开的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纪州派取得了胜利。
井伊大老对日本的开国并不持积极看法,但是在当时的外部压力下,他认识到拒绝外交、贸易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况且他作为谱代大名门阀阶层的代表,首先考虑的是恢复“幕府权威”。朝廷和诸大名对幕府的政策提出看法及反对意见,井伊都非常反感。特别是井伊大老认为,朝廷强烈反对签约事件的背后,是水户藩在活动(实际上这个活动的中心是刚才提到的孝明天皇)。
井伊直弼在江户就任大老之时,孝明天皇交给九条关白的文书上说:
“至于美夷一事,关东迟迟未表态。若最终拒绝,其同盟之诸蛮,一同来袭难料,应严格防御之事。此实为天下国家安危存亡之时,深感悲痛。朕将向神明佛陀祈祷其加护,且当时,关东武备不整,望严加武备,万一诸蛮挑发战事,不致手足无措。时乃多事之秋,虽战事未起,应以战争姿态备之,宫中不论大小公事私仪,自今年起,一切从简节约,专备武用,可助之。
“神事佛事如前述,朕将为天下苍生祷告不止。
“备中守归府,定已与关东众议,朕心甚不安。事态发展难料。众人之理由,前文之事,二者商量之结果,皆可上奏。”
孝明天皇一方面担心幕府今后将断绝与朝廷的联络,另一方面也担心如果拒签条约,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诸国将联合起来攻打日本,所以,他希望节约宫中的各项费用而致力于国防。但是孝明天皇完全不了解日本周围的形势以及欧美诸国的情况,对欧美诸国也毫无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