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系列(博学·公共管理基础系列)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经管专业,
品牌: 孙荣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20 页
·出版日期:2001年
·ISBN:730903032X
·条形码:9787309030327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学·公共管理基础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侧重从行政学、政治学的视角(这也是本书较之同类书的最大特色),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着重探讨下列五个问题:1.为何需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担任角色;2.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管理经济;3.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包括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4.政府如何改进管理效能;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可以向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借鉴什么。
"
媒体推荐前言
政府经济学是当代跨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我国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高度融合的特点,行政体制改革所处的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环境,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主导角色等,说明加强政府经济学研究对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政府经济学,也称新政治经济学或者公共经济学。正如它的名称一样,它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经济学的视角看,它反映了国家干预主义思潮的抬头;从政治学的视角看,它是后行为主义对行为主义的“反动”。从一般意义上可以说政府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化的政治、政治化的经济以及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所有国家共同面临着如何在混合型经济条件下权衡政府失败与市场失败,以及寻找政府与市场两者平衡点的过程。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过渡的特质,更使政治与经济关系具有不同异常的意义。
政府经济学的旗帜下集结了来自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带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但经济学色彩的分析居多,这反映了经济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在政治学、行政学领域的扩张。纵观已经出版的几本政府经济学的专著教材,都是从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生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政府调控理论、政府管制理论等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对政府与市场关系再思考、再定位,并重新评估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本书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考察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我们认为政府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为什么需要政府在经济中担任角色?因为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有其自身不能解决的矛盾,最终导致市场失灵。解决市场失灵就需要依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作用。
2.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管理经济?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作一番历史考察,得出政府与市场作用的逻辑进程。政府管理经济的主体和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经济管理效能。必须考察政府经济管理者的行为和政府经济管理组织的行为。
3.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管理经济,涉及到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4.政府如何才能进一步改进管理效能。尽管政府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是政府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时也不是万能的,这就产生了政府失灵问题。那就需要改进政府管理效能,重塑政府形象。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方面当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和借鉴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有益经验,从其他国家的实践中得到启示。
综上所述,本教材的整个思路是从计划经济此路不通——市场经济——出现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宏观调控——出现政府失灵现象—一重塑政府,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来阐述政府经济学的,与已出版的政府经济学专著、教材相比,本教材更着重从行政学、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尚属尝试之举,甚感艰难,由于需要和加上了一点勇气,通过边学、边研究、边写作才得已完成。政府经济学是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编著过程中,我们运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材料,参阅几十种有关著作,力图博取众家之长,衷心感谢这些作者给我们以各类启迪,谨将这些著作列于参考书目之中。由于我们学识疏浅,再加上政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新兴学科,因此书中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敬请各位前辈同仁指正。
本书的第一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的编著由孙荣承担,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第九章的编著由许洁承担。在着手写作之前,首先由孙荣初拟了一份写作提纲,后经与许洁讨论和修改,取得共识才定了下来。全书最后由孙荣统稿和定稿。
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邬红伟编辑和编辑室、出版社领导的很多支持和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孙 荣
2001年5月于同济大学文法学院
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概述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地位和作用
复习思考题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2.外部性失灵。外部性失灵表现在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前面所述市场均衡理论所考察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都是通过影响供求和价格而发生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通过一定的价格体系来选择、采取行动,而他的这些选择和行动,都通过引起市场价格的某种变动,改变其他人的市场环境,才间接地影响他人的选择和福利。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另一种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是通过价格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发生,而是直接地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这就是经济学中所称的“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按照受影响的范围划分可分为消费外部效应和生产外部效应。按照外部影响的“好与坏”,外部效应又可分为“正”的效应和“负”的效应。在存在外部效应的市场经济中,市场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在“正”的外部效应场合,有益效应得不到鼓励,比如种花、栽树等行为对社会带来好的影响,虽然社会得到的收益大于种花者、栽树者为之付出的成本,但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只能得到他们给社会利益报酬的一部分,这样就不能鼓励“正”的外部效应的产生。在“负”的外部效应场合,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量上出现差异,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比如沿江有两个厂家,一个是钢铁厂,位于上游,一个是养鱼场,位于下游。钢铁厂排放废水污染了江水,使养鱼场的产量减少,这种外部效应并没有使钢铁厂的私人成本增加,但从社会成本出发,社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市场经济中,私人因价格机制的作用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社会却因价格不能补偿社会成本而遭受损失。
3.公共性失灵。公共物品(包括准公共物品)是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抑或无法全部生产的,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由政府和企业、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和劳物。公共物品是不能像私人物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而有效地生产出来的。私人物品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所有权上的排他性;二是消费上的竞争性。而公共物品则与之相反,其特征:一是所有权上的非排他性,公共物品只要被生产出来,人们就可以免费使用它,无法排除他人在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二是有非竞争性的特征,当然,准公共物品可以在市场上由私人来提供,如教育、医疗、公路、自来水等每个人都可以享用,但如果不付款就得不到享用。不过,准公共物品同样不能由私人按市场机制来提供,因为市场上的准公共物品相对于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