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品牌: 白吉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页码:4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806816909
·条形码:9787806816905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的记叙涉及到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它力图在短短几百页中汇集概括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其他中外大专院校持续20多年的研究成果。《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目的是要强调在城市演变过程中,导致这种持续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因素。沉浸在当地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多方面研究的综合目标集中于这个或那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或政治——上海史显得极其复杂。它经历了激烈的和对立的历史插曲和片断:被迫开埠、太平天国起义、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以及革命运动、国民党独裁、日本占领,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然而,从远处观察,在异地遥望,这部剧烈动荡的历史似乎由一种定式操纵着,一种超越一切的寻觅,即追求现代性。
《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第一部分梳理了上海如何在开埠后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活动中心,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海发展的历史,第三部分以“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主题,主要讲抗战时期上海的痛苦发展,最后一部分以“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作结。
作者简介白吉尔,教授,法国大学名誉教授。曾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和资料中心主任,巴黎东方语言文明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专著有:《旧政权结束时上海的金融危机》;《中国资产阶段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到今天》;《孙山中》;《清朝官员与买办:东亚危机的关键》等。
编辑推荐《上海史:走向现代之路》最初的写作对象是那些不太了解上海史的西方读者,所以对于部分熟知上海的中国读者来说,有些章节可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不寻常的视角还是可以充实或改变他们的观点,使他们看到一些没有提出过质疑的部分。
目录
序
中文版序
前言:上海与中国现代化
第一部分 开埠
第一章 上海城里的外国人(1843-1853)
“蛮夷”的到来
从纳贡制到条约制
双重误角
为什么是上海?
外国人特定居住区
双重面貌的城市
第二章 地方外交和国家政治(1853-1864)
小刀会占领中国城(1853-1855)
太平军的进攻(1860-1862)
中国人定居租界
上海模式与条约制度
第三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诞生(1860-1911)
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
世界主要的港口之一
银行和投机
早期工业化(1860-1895)
工业的新崛起(1895-1911)
洋行与会馆公所
买办
中外资本主义
外国领事——经济舞台上摇摆不定的角色
没有结果的官方现代化运动
第四章 上海社会万花筒
早期上海滩的居民
租界里的日常生活
中国人社会
第五章 租界模式
公共租界
例外的法国人
中国士绅缓慢的动员
城市现代化与思想转
第六章 1911年革命
“杀呀!杀呀!万众直前……”
没有未来的资产阶段革命
对未来失望
第二部分 大都会(1912-1927)
第七章 上海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1921-1937)
第八章 革命的熔炉(1919-1937)
第九章 秩序与犯罪(1927-1937)
第十章 海派文化与现代性理念
第三部分 一个时代的结束(1937-1952)
第十一章 战争,沦陷和国际地位的终止
第十二章 返回革命浪潮中
第四部分 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
第十三章 上海地位的变化
第十四章 重振雄姿势(1990-2000)
尾声:迈向21世纪的上海
大事记
参考书目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向中国的民众尤其是上海的读者叙述描绘上海的今昔,对一个法国历史学家来说似乎有些过于大胆,甚至有些可笑。谁还能比那些从父辈、祖父辈起就和这块土地存亡与共的市民更熟悉和理解这个美丽的大都会呢?我在远方由衷地热爱着她,曾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短促的参观访问;我在繁冗的档案中寻觅她的足迹,探讨她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所有这些都只能得到间接的经验和感受:一个研究员的结论,而不是目击者的见证。相比那些缔造这个城市与分享她的居民的共同命运的参与者的体验,一切来自于外部的关注点都可能显得不太恰当。由此.投向一个中国都市发展过程的所有的非中国人的目光,也同样可能被设想为是看不到问题的关键,即演变中的巨大的文化活力和适应力。因此,我必须接受一些读者的批评,因为在本书中找不到与他们的经验相应的共鸣。也找不到与他们心目深处保存的上海的印象相符的重影。
然而.所有的过错都有权申辩。在这里,我试图说明的是,排除了感情色彩的目光。可以对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人们有直觉认识;把一个法国历史学家和她的研究目标隔开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距离,允许她对上海的现实和真实性有另外一种视觉,即与具体事实给予的即时感知有所相异的看法。当然,不是说更好,仅仅是不同而已。
本书最初的写作对象是那些不太了解上海史的西方读者,所以对于部分熟知上海的中国读者来说,有些章节可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不寻常的视角还是可以充实或改变他们的观点,使他们看到一些没有提出过质疑的部分。
以帝国主义为例。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上海历史上,条约制度和外国租界的存在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文摘插图:

引进新的艺术形式比引进新的文学形式至少晚了10~20年,也与广大民众觉悟到现代化是符合愿望和不可避免的时代相吻合。如在艺术中加入了工商文化的“上海风格”,其成功多少应归功于来自西方的装饰艺术。资产阶级在这种风格中重新定位的同时,也把艺术的工业化作为对社会和国家需求的一种回报。上海“现代主义”的成功就是建立在艺术家、广告商、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卓越联盟之上。
除了那些政治与经济的考虑之外,还有一定的空间供掌握西方艺术手法的艺术家们自主地发挥。这类人在上海并不少,在1920年代,上海就有十几位经常出入巴黎画廊的画家,还有白俄人,以及后来从中欧及德国来沪避难的犹太艺术家,他们对上海业余或专业学生进行了扎实的音乐训练。以文学先锋派为例,那些艺术家就围绕着像美术学院或音乐学院(1927年按德国模式创建),以及像“两个世界”画家协会或“风暴”画家协会一类机构周围组织起来。总之,在西方古典传统所揭示的各个领域中——油画,音乐会——上海的贡献与其他中心城市的贡献交相辉映:广东的岭南派是第一个向西方绘画影响敞开大门的画派;杭州的西泠印社也同样光芒四射,北京的亦然。
接受西方教育的音乐家和画家对海派文化的影响并不大。如果他们搞纯艺术创作的话,就要满足上海有限的公众。林凤眠(1900~1991)在法国总会里展出他的画作,并把画售与租界的外国居民。一些画家,像后来加入法籍的画家赵无极(1921年出生),就选择了留在或回到欧美国家继续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从此进入到西方艺术流派之中,并以中国的美学和细腻丰富了西方的艺术。然而,也有些艺术家把他们的才华用在商业行为上——按空论家(1814年法国王朝复辟时期形成的空论派一译者注)的说法,这是低级趣味——他们参与了海派文化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自民国成立以来,倡导实用艺术的潮流从未间断。这股潮流与许多杂志刊物密切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34.年至1937年发行的《美术生活》,收集了当时主要画家的作品。该潮流依靠上海与杭州美术专科学校的支持。
后记好几年前就听说白吉尔夫人在写上海史,我非常敬佩她的勇气。编写通史是项不敢领教的工作,既艰难又苦涩。当时只盼着一睹为快,从没想过居然有一天会翻译这本书。日后,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的日子里,时而抽空协助同学李天纲先生一起整理外国汉学家的著作目录。由于工作需要,常常参照外文原版核对一些中译本的有关部分。渐渐地,我发现法国汉学家作品的翻译存在着很多问题,经常读不通,更别提内容是否属实了。有一天,对着一篇不知所云的译文大发感慨后,李天纲诚心诚意地劝我,你抽空翻译些法国汉学家的专著吧。事实上,现在国内英语天才层出不穷,英语国家汉学家的著作的中译本出得又多又好:相比之下,法语专著的中译本确实不多。而且质量反差极大。傅雷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
命运使我再次返回巴黎。数月后,白吉尔夫人的《上海史》出版了。手捧新书匆匆一阅.耳边突然响起了李天纲的声音,遂萌生了翻译此书的念头。从来没有翻译过通史的我。竟然敢信誓旦旦:译文要做到“信达雅”,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现在想来,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工作开始了,我才发现自己的汉语词汇是如此的贫乏,历史知识是如此的浅薄。由于长期的侨居生活,从幼时就学习古汉语的我,居然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修辞而苦恼。再者,翻译通史的艰巨程度并不亚于编写,我面对的是一个半世纪的上海历史。无论我对上海史的研究有多深有多广,研究范围都不可能覆盖150年的时空。况且。白吉尔夫人的法语写作偏向于古典风格,她和所有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这所精英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文风独具一格,遣词造句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