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外国法学名著)(An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 Law of Evidence)

分類: 图书,经济,法律,综合,
品牌: 理查德·A.波斯纳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页码:242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800838390
·条形码:978780083839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外国法学名著
·外文书名:An Economic Approach to the Law of Evidence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在《证据法的经济分析》中,第一次综合性地对证据法进行了经济分析。《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包括三部分。首先,波斯纳法官提出并描述了两个可能的经济学模型:搜寻模型和成本最小化模型,以描述让据如何获取、提出和评价。在两个模型中,波斯纳皆引进了贝叶斯定理对理性决策进行考察。其次,他分析了证据的收集过程,以经济学术语就“纠问式”和“对抗式”司法制度进行比较和对照。
作者简介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 Allen Posner),1939年1月1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现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首席法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美国法律经济学协会主席,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美国法学会特别会员,美国经济学会、美国文学厦文学批评学会、世纪学会、Mont P clerin协会会员,英国科学院通信会员,《美国法律经济学评论》编辑。曾获耶鲁大学文学学士( 1959)、哈佛大学法律硕士(1962)、锡拉丘兹( Syracuse)大学(1986)、杜克森(Duquesne)大学(1987)、乔治顿大学(1993)、耶鲁大学(1996)、宾西法尼亚大学(1997)法学荣誉博士(LL.D.[Hon.])、根特(Ghent)大学(1995)法学荣誉博士(Dr.Honoris Causa)、布鲁克莱恩(Brooklyn)法学院(2000)法律荣誉博士学位。
徐昕,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在《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社会学研究》、《比较法研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开放时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单独厦合作出版专(译)著十几种。专著有《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译著有《公共知识分子》(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原著波斯纳)、《英国民事诉讼规则》(200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当事人基本程序保障权与未来的民事诉讼》(2000年法律出版社)。 徐昀,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曾任基层法院法官,发表论文若干。
媒体推荐“本文可谓第一部对证据法系统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性作品(也许它并未面面俱到.亦未提供最终的结论)。
——理查德-A波斯纳
“理查德.A.波斯纳法官在本文中,第一次综合性地对证据法进行了经济分析。“
——《斯坦福法律评论》编辑手记
《证据法的经济分析》,是近年来证据法的主要进展之一……读波斯纳的书,总是令人倍感渺小,更不用说评论了。波斯纳.一名胜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一位令人敬慕、博学多产的法学家。”
——罗杰.C.帕克(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
目录
代译序:
事实发现的效率维度——波斯纳《证据法的经济分析》解读\徐昕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证据的经济分析
一、如何进行分析
二、搜寻模型
三、成本最小化模型
四、有关这些模型的一些补充观察
第二部分 事实探知的结构
一、纠问制与对抗制,尤其关于美国的陪审团
(一)“纯”制度的比较研究
(二)混合型制度与切实可行的改革
(三)概括性比较
二、证明责任
(一)提出证据的责任
(二)说服责任
(三)统计证据
1.公共汽车案
2.统计上的显著性
(四)概率的乘积规则
(五)偏倚的事实发现者和律师要求
陪审员回避的强制异议
三、法官对陪审团;抑或什么是事实
第三部分 《联邦证据规则》
一、无害之错
二、限制性指示
三、关联性
四、品格证据
五、补救与和解要约
(一)事后补救规则和认知错觉问题
(二)和解要约不具可采性
六、传闻
七、证据特权及证据排除规则
(一)婚姻关系特权
(二)律师一委托人之间的特权
(三)搜查和扣押中的证据排除规则
(四)反对强制自证其罪的特权
八、专家证人
(一)党派性
(二)易理解性
(三)专家的抵消效果
(四)专家证言额外的社会成本
(五)改革建议
结论
致谢
附录:理查德•A•波斯纳的作品目录
初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事实发现是法律适用的基础,事实认定实行证据裁判主义,因而证据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不可忽略且性质独特的。然而,有关证据规则的法律经济学文献却寥寥无几。[1]理查德.A.波斯纳( lRichardA.Posner)[2]在《法律的经济分析》第六篇专门对法律程序进行了经济分析,其中部分地涉及到证据法的经济分析,尤其是第2l章“民事和刑事诉讼程序”,第七篇第28章“搜查、扣押和审讯”涉及到证据搜查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法理学问题》第六章“法律问题有正确答案吗?”,对法律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区分、事实认定、不确定性、精确与成本、贝叶斯方法、陪审制、证明责任等问题作了一些论述。[2]
在此基础上,波斯纳于1999年发表了《证据法的经济分析》[3]一文,该作品系第一部对证据法系统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性作品。[4]加利福尼亚大学Hastings法学院罗杰•帕克(Roger Park)教授称该作品为“近年来证据法的主要进展之一”。[1]用波斯纳自己的话来说,“本文是第一部对证据法进行经济分析的综合性作品(尽管它并非面面俱到,亦未提供最终的结论)。”
文摘把据法提出的经济学问题存在着许多可能的路径。最简单的一种莫过于关注一条条的规则,并分析它们节 约的属性。另一种路径是从经济学理论推导出最优的争议解决制度,并与本国或他国所采用的现实制度进行比较。第三种路径是从有关理性探究(rational inquiry)的认识论和心理学文献着手。[1]第四种路径从目前广泛的经验主义文献出发,建构于审判中事实认定的各种方法(特别是陪审团,此类文献之核心)的实际运作基础之上。[2]第五种路径是观察私人部门如何解决争议,并以这种方式作为模型,因为私人争议解决者(private dispute resolvers)与公共争议解决者相比,具有促使争议解决过程净收益最大化的更强烈的动机。第六种路径是考察证据法所有可能的目标,并设法确定应赋予经济目标的重要性。
后记波斯纳及其著作,在眼下的中国几乎形成了一般潮流,苏力先生试图通过大型的《波斯纳文丛》推进中国的 法学研究。我也有幸再度翻译波斯纳的作品——《公共知识分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这次机会对我的翻译水平和技巧有了较大的促进,也使我意识到《证据法的经济分析》一书的翻译存在较多错漏,令我心生不安。而中国法制出版社恰好打算再版这本小书,借此机会我逐字逐句重译了该书。本次修订的内容还包括:严格依照该文在《斯坦福法律评论》上的“面貌”,而初版时是以该文电子版为基础的;注释依照原文的格式,只翻译了说明注,引文注未再译出。在重译工作几近结束时,看到了武欣、凌斌翻译的波斯纳的《法律理论的前沿》一书,也作了一些参考,特此致谢。我还要感谢中国法制出版社及李仕春先生的支持,以及徐昀、许自宝、王静怡、龙蜀娟对重译工作的帮助。由于译者水平有限,翻译中的错误仍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读者可通过电子邮件xulawyer@ 163.net联系译者。
徐昕
2003年12月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