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彩色插图本)(名家名译)
分類: 图书,小说(旧类),作品集,外国,
品牌: 欧·亨利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页码:35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
·ISBN:7801734742
·条形码:978780173474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名家名译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彩色插图本)作者欧·亨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罗斯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小说构思独特、情节曲折、语言诙谐,“欧·亨利式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彩色插图本)精选了他的四十余部精彩短篇小说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他各个时期、各个小说集中的代表作,全都风格各异。
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他3岁丧母,父亲无力抚养子女,波特童年时只得寄人篱下。他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欧·亨利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一一出人意料的结局,故事奇特又耐人寻味,情节动人而笔触细腻,语言丰富又朴实含蓄。
媒体推荐书评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巧妙、语言诙谐、结局出入意料,内容以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生活著称,被评论家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欧·亨利对短篇小说的创作仍然拥有惊人的持久的影响。
——英国短篇小说作家贝茨
编辑推荐《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彩色插图本)的作者欧·亨利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是世界文学史上与俄国的契诃夫、法国莫泊桑并肩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等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麦琪的礼物》经简写后被编入我国中学课本。
目录
警察与赞美诗
都市报道
真朋友蒂勒默克斯
带家具的房间
托宾的手相
麦琪的礼物
婚姻学的真谛
二十年后
最后一片叶
为麦克花的钱
财神与爱神
失算
“姑娘”
没说完的故事
五月是个结婚月
艾基·舍恩斯坦的春药
命运之路
口哨大王迪克的圣诞袜
再配混合酒
心理分析与摩天大楼
看病
战睡神
失语症患者逍遥记
一笔通知放款
圣罗萨里奥的两位朋友
好汉的妙计
剪狼毛
决斗
布莱克·比尔藏身记
各有所长的结局
部长的良策
绿色门
经验与狗
几位侦探
一千元
十月与六月
幽境过客
纪念品
麦迪逊广场的天方夜谭
“真凶”
伯爵和婚礼的客人
无缘
似戏非戏
寻找巧遇的人
托尼娅的红玫瑰
生活的波折
卖冤仇
强中更有强中手
多情女的面包
……[看更多目录]
序言法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要数莫泊桑,俄国的当推契诃夫,美国独树一帜的则是欧·亨利。
欧·亨利(O·Henry)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Porter) 。据说,“欧·亨利”是法国药剂大师艾蒂安·欧西安·亨利(Etienne—Os sian Henry)的名字的节略。
1862年9月11日,欧·亨利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格的一个医生家。3岁丧母。幼时在堂亲办的一所私立学校读书。15岁开始在本地一家药房当学徒,前后干了5年。少年时的欧·亨利喜爱画画,且颇具天分。北卡罗来纳州一所男子学校曾表示,只要欧·亨利为其作画,学费与膳食费可免,但被他谢绝,因为欧·亨利的制装费与书费仍无着落。19岁那年,格林斯伯格一位医生见他身体不好,带他到西部得克萨斯州拉萨尔县一个牧场作客,医生去那儿是为看望儿子。欧·亨利很喜爱西部牧场的生活,在那儿竟住了两年。
两年后,欧·亨利来到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仍住在一位词乡家里。
这位21岁的青年像姑娘一样文静,但能入乡随俗,而且表现出了对人的敏锐观察力。他干过不少行当,逗人喜爱,拿的工资也较高。
1885年,欧·亨利认识了一位17岁的姑娘阿索尔·埃斯蒂斯(Athol Estes),当时姑娘还在中学读书。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到1887年7月5日夜,姑娘刚念完中学,便瞒着父母与欧·亨利双双跑到牧师家。在美国,婚姻经牧师认可便算合法。这位牧师虽没料到两位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将欧·亨利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为伉俪。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女儿嫁个有钱人,得知牧师将生米煮成熟饭后气得不可开交,竟然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
但欧·亨利琴瑟调和。新婚妻子鼓动丈夫写作,而欧·亨利果然当年就在《底特律自由报刊与真实》上发表了作品。次年阿索尔生一子,可惜襁褓中便夭亡。第二年又生一女,取名玛格丽特(Margaret)。
1891年,欧·亨利到奥斯汀的第一国民银行当出纳员。他干这个工作心不在焉。不止一个顾客反映,别人以为他埋头算钱,其实是在作画。但是,就是这个工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亨利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小时候一心想当画家。到21岁,改变了主意,想想还是进行写作好。”所以,1887年欧·亨利发表作品并非全因受新婚妻子鼓动,其实早存在内在原因。到1894年,欧·亨利花250 元买下奥斯汀的一家周刊,更名《滚石》,他既当编辑又当出版商,自写文章自作画。英语中有句谚语,叫“滚石不长苔”,但欧·亨利却发现他的《滚石》滚了一年后眼见长了苔,于是作罢,让这家周刊又回归了原主。
也就是在1894年10月,联邦银行检查员发现欧·亨利的账目有问题,欧 ·亨利只好辞职。1896年2月,欧·亨利受到盗用公款的起诉,被传受审。
当时他在休斯顿应聘做《休斯顿邮报》的专栏作家,每星期工资才15美元,大约两个年轻售货员的收入。本来他的案情并不严重,但他逃到了新奥尔良,后又流浪到中美洲的洪都拉斯。1897年,他获悉身患结核的妻子病危,才赶回奥斯汀。回后即被捕,但又被保释出狱。出狱不久,妻子病故。第二年,被判有罪,处5年徒刑,在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联邦监狱服刑。
欧·亨利因一技之长当了监狱的药剂师。也就是在服刑期间,他开始认真写作,以“欧·亨利”的笔名发表小说。服刑3年零3个月后,欧·亨利提前获释。
1902年欧·亨利移居纽约,成了专业作家。这年,他正好40岁整。尽管他没有忘记早年的快乐,却看到了生活的阴暗面。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双收。他不仅挥霍无度,而且赌博,好酒贪杯。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1907年,欧·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两天后,即6月5日,与世长辞,死于肝硬化,年仅48岁。
欧·亨利被誉为多产作家。国外各种书籍多云他的短篇小说数为近300 篇,但也有250余篇一说。分别收集在14个短篇小说集里。最早一集《白菜与国王》(Cboges and Kings)出版于1904年。最晚一集《流浪儿》(Waifs and Strays)出版于1917年,即作家去世后7年。1937年,《欧·亨利全集》于纽约出版,把14个短篇集的小说全包括了进去,共有280篇。
伟大作家绝不是午夜一现的昙花。欧·亨利的14个短篇集中1904至1909 年出版的有8个,其他6个为1910至1917年出版。至1920年,即欧·亨利死后 10年,他的小说销售量达500万册。1918年,美国设立了欧·亨利纪念奖,奖励每年最优秀的短篇小说,延续至今。欧·亨利的最优秀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0fthe Magi)经简写后还收入了我国现行的中学英语课本。
欧·亨利的小说最显著、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特点是结尾出人意料。作家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将某一方面着力描写。当然,这些描写与主题是密切相关的,但并没有触及最重要的事实,最重要的事实只用一两笔带过,连最细心的读者也难以看出作家埋下的伏笔。到故事收尾时,笔锋一转,写出了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结局。这时,读者再一回想整个情节,会为作家构思的巧妙拍案叫绝。
作家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并非挖空心思想出的。欧。亨利不但写作速度快,而且极少修改。他曾说过:“一篇小说一旦开了头,我就非得一口气写到底不可,要不然就再也写不下去。”所以,欧·亨利的确是独具匠心的。
欧·亨利的写作不以任何作家为楷模。他常读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但并没有以莫泊桑为师。他创作时并不考虑什么创作的规矩,怎样想来就怎样写。然而,他的写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供读者消遣。也许由于这个原因,还没有哪位评论家说过欧。亨利曾深受某某人的影响,他的小说才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才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为了供读者消遣,欧·亨利的小说常出现极度夸张。如他形容一位黑人年龄之大时,竟说他“与金字塔的年岁一般大”。然而,这种夸张毕竟是一种艺术手法,是允许的。早于欧·亨利1100年的我国诗人李白就有过“白发三千丈”的名句,也是极度夸张。问题在于大作家把极度夸张运用得当,使作品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欧·亨利又是有名的幽默大师,可与马克·吐温媲美。在这方面他与美国另一位杰出的小说家爱伦·坡不同。爱伦·坡的小说常使人不寒而栗,欧 ·亨利的小说却常令读者捧腹。他的幽默与消遣这个目的是分不开的。
尽管欧·亨利写小说时一心想给读者消遣,他的作品却远不全是喜剧和滑稽剧。他也写悲剧,而且数量不少。他最优秀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就是个悲剧。欧·亨利也写男女之情,但不像别的作家,是为歌颂爱情的永恒。
他的这类小说总要出现读者意想不到的情况,令读者或者一笑,或者一叹,或者一惊。这些小说当然说明欧·亨利构思的巧妙,他的独创天才,但同时从中也可看出他为供读者消遣而写作的目的。
欧·亨利有很多小说以纽约为背景。纽约高楼林立,富翁众多,热闹繁华。作家却没有写这些,至多只略带几笔。欧.亨利笔下的纽约是个神秘古怪的事情层出不穷的地方。当时有人认为纽约的社会基础是400个上流人物,他们举足轻重。欧。亨利有个短篇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其书名与这种说法是针锋相对的。“四百万”是指四百万普通人。他主要写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有的作品中也有大富翁,但不是作为社会中坚出现的,而是在滑稽剧中出现的。
欧·亨利在1902年才移居纽约,对纽约人有褒有贬,但他在作品中对美国西部人却明显表露出好感,这大概与他曾长期生活在西部有关。他笔下的西部人善良,淳朴,勤劳,能干,有勇气,富于同情心,特别是重朋友义气。在写西部人时,欧.亨利同样没有忘记让读者消遣的目的,小说也多夸张与幽默,构思巧妙,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看来欧·亨利写作时并没有想到要批判他所处的社会,也没有有意或无意地将入作阶级划分。在他的作品中,社会地位相同的人都有好有坏。但欧 ·亨利也不像国外有的评论家所说,“不要真实性,没有道德意识,没有人生哲理”。其实,他的感情倾向、是非观念在作品中还是非常清楚的。例如,他同情低工资的售货员,但也不客气地勾画出了她们的虚荣心。他揭露了骗子的罪恶勾当,但并不讳言许多受骗的人本身也居心不良,想占便宜。他的小说《命运之路》(Ihe Road 0f Destiny)表现出了人摆脱不了命运控制的思想,《真凶》(The Guilty Pany)告诫人们不要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欧·亨利以他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判别是非,他的作品表现了他观察到的生活和他的思想,恐怕这样说比较符合实际。
欧·亨利以其众多的作品,以其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然而,有的评论家在欧·亨利生前也对欧·亨利的作品提出了批评。有人认为他的小说写得浅薄;有人说:“在欧·亨利的所有小说中,找不出一个写得真实的人物。”欧·亨利自己对其小说并没有沾沾自喜,相反,一次他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倒说过: “我是个失败的人。我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老实说,我并不满意。我就害怕人们说我是什么‘名作家’。”究竟评论家的批评是否符合实际,欧·亨利是否过谦,读者看完本集大概会自有所见。
本集共有欧·亨利的小说49篇,国外当代文学类重要工具书介绍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均已收入。评论家们认为这些作品有代表性当然不乏其理由,但人们毕竟有一个兴趣问题。合西方人口味的不见得合东方人口味,而无论东方西方,都“众口难调”。另外一些作品并未上“正传”,可能反而符合中国读者口味。如果确有这种情况,并不为怪。
欧·亨利14个短篇集中的作品,各集均有收入本书的,惟独《白菜与国王》例外。原因是该集也可视为长篇。然而各章可独立成篇,不像一般长篇那样联系紧密,不可分割。所以,有关工具书又把它列为短篇集。
欧·亨利是位有独特风格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以巧妙的构思、夸张和幽默的文笔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入和事。他的作品与声誉早已越出了美国的国界。但要用另一国文字传达作家作品的风貌谈何容易! 鲁迅先生曾说,他“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 ”,但到认真翻译时,便“遇着难关”,“弄得头昏眼花”。郭沫若承认,翻译“并不比创作容易”。
翻译主客观两方面均受到限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但使用不同语言,而且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这是客观限制。同时译者本身还受知识面、理解力、表达力的限制。
前苏联的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曾提出“等值翻译”的说法。美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主张“等同反应”,即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的等同。
然而,这两位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看法远不及我国的当代翻译家傅雷切合实际。傅雷曾说:“真正要和原作铢两悉称,可以说是无法兑现的理想。
我只能做到尽量的近似。” 傅雷还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不仿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我国晚清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信、达、雅”说,“信、达”被翻译界普遍接受,而“雅”字遭到一些非议。其实,严复本人对“雅”解释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说译文如果没有文采,就没多少人爱看,这完全是正确的。
笔者进行文学翻译历来一求正确理解原作之意,二求清楚传达原作之意,三求多多保存原作风味。笔者历来也反对“翻译腔”。外译汉时,译文应是流畅的汉语,汉译外时,译文应是流畅的外语。只有在原文不流畅时,译文才会不流畅,但这只是特例。
然而,翻译是一种艺术,翻译毕竟很难,而本人能力又有限,实际效果与主观愿望会存在一段距离。甚至,失误也在所难免。
欧·亨利是美国独树一帜的短篇小说一代大师,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本集出版如能使读者领略这位大师的独特风采,译者的劳动便算是得到了最大报偿。“知我罪我,唯在读者”! 译者
文摘书摘
索彼走过五个路口才算恢复勇气,又追求起警察来。这一次他异想天开,以为有十拿九稳的机会。一家商店的橱窗前站着位模样端庄可爱的年轻女郎,在津津有味地看里面摆的刮脸杯和墨水瓶架。离橱窗两码处站着位威严的大个子警察,背靠在消防龙头上。
索彼的方案是扮演一次惹人嫌遭人骂的“骚公鸡”。他瞄准的人儿文雅高贵,近在咫尺的警察忠于职守,使他信心十足,肯定会让警察扭住胳膊。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只要一扭他过冬就不用愁,可以上那个小岛,那个有好处又自由的小岛。
索彼把他那女教士送的领带结整平,缩进去了的衣袖扯出来,帽子歪戴得不像话,轻手轻脚朝那姑娘走。他又是向她飞媚眼,又是无缘无故地咳嗽,又是清嗓门,一下子微笑,一下子又傻笑,骚公鸡那套可鄙可恶的伎俩,他厚起脸皮耍了个够。索彼斜眼一瞧,果见警察在盯着他看。女郎挪开几步,又聚精会神看着刮脸杯。索彼跟了过去,竟然挨到了她身边,抓起帽子,说:
“是你呀,贝德丽娅。到我家玩玩。行吗?”
警察还在看着。被纠缠的姑娘只要弯一弯小指头,索彼当真得住他那在岛上的避难所。他想得真美,仿佛警察局的舒舒服服的暖气都能感觉到了。姑娘转过脸来,伸出一只手,抓着索彼的衣袖。
“那当然,迈克。不过,你得请我喝杯啤酒。”她喜气洋洋说,“我本早想对你说话,就怪警察在死盯着。”
索彼大失所望,从警察身边走过时一点事也没有,还被那年轻女郎挽着,就像树上缠了根常春藤。监狱似乎与他无缘。
拐了一个弯后他甩开那女的撒腿跑,直跑到一个街上灯光最亮的地段。入夜以后,上这里的人有来找称心事儿的,有来赌咒发誓的,有来看歌剧的。穿长大衣和裘皮衣的男男女女不怕冬天的寒气,来来去去走得欢快。突然,索彼担心起来,怕自己中了什么邪,就不能让警察抓去。他想着想着有点胆寒,但就在这时又遇上了一名警察。那人在家剧院前站着,挺精神。使他立即捞到了根救命稻草,想起有“扰乱治安行为”这一条。
索彼扯开粗嗓门,在人行道上醉汉般乱叫起来。他跳着,喊着,胡说八道着,无所不为,搅得连天公也不安宁。
警察甩着警棍,背转身干脆不瞧索彼,还对一个人说:
“那是耶鲁大学的学生,庆祝他们赛球给了哈德福学院一个大鸭蛋。就叫唤叫唤,没事。上头有交代,别理他们。”
索彼泄了气,徒劳无益的事只好作罢。难道不会有警察来逮他吗?他认为那个岛有些可望而不可即。风刮得冷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