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叛逆学生:教师与家长的指导手册(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

分類: 图书,教育,教师与学生,
品牌: 霍尔
基本信息·出版社:轻工业出版社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
·ISBN:750195335X
·条形码:9787501953356
·包装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丛书名:当代教师新支点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本书正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而写的。作者正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作者指出,叛逆学生的挑衅行为是天性情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是他们无法自我控制的,而目前教育界的一些做法加剧了这种挑衅行为。作者进而宣称,这些学生是可教的,能否使这些学生改变正是取决于教师们(包括家长)的努力。在作者看来,教育好判逆儿童不仅能使学生受益、家庭受益,而且能使教师受益。教育好叛逆儿童的教师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
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位从事了多年的儿童行为矫正工作,一位是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本书是一本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指导手册。
本书应了时代的需求:对学校和教师而方,一方面,在如火如荼的课改中,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成为教师的行为守则,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规范逐渐模糊不定,学生无所适从,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行为失范,例如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比率都在不断升高。
作者简介菲利普s.霍尔(Philips s.Hall)是一位心理学家,已经从事了30年的儿童行为矫正工作。在过去的10年中,他一直担任北达科他州迈诺特州立大学学校心理学系主任。在此期间,霍尔为叛逆挑衅儿童及家庭提供了一所综合咨询室。近年来他从学术工作中引退,继续出任多所学校的顾问,帮助它们为有行为和学业问题的学生提供服务。
编辑推荐本书正是针对这部分学生而写的。作者正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受教育权利。作者指出,叛逆学生的挑衅行为是天性情绪或在压力作用的结果,是他们无法自我控制的,而目前教育界的一些做法加剧了这种挑衅行为。作者进而宣称,这些学生是可教的,能否使这些学生改变正是取决于教师们(包括家长)的努力。在作者看来,教育好判逆儿童不仅能使学生受益、家庭受益,而且能使教师受益。教育好叛逆儿童的教师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教师。
两位作者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位从事了多年的儿童行为矫正工作,一位是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本书是一本具有很强实践性的指导手册。
本书应了时代的需求:对学校和教师而方,一方面,在如火如荼的课改中,尊重学生、尊重差异成为教师的行为守则,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社会中,社会规范逐渐模糊不定,学生无所适从,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行为失范,例如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等比率都在不断升高。
目录
第1章 理解叛逆学生
教育者的挑战
正常的违规行为与异常的行为发展
危险因素
叛逆儿童的成长
第2章 常规方法为何失效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一则课堂事件
“贾斯汀,”老师命令道,“不要玩你的蜡笔,回去学习。”贾斯汀看
都不看老师一眼,在课桌上滚着他的蜡笔,当蜡笔掉到地上时,他发出了愉
快的尖叫。
注意到老师的恼怒,课堂的助教约翰逊太太伸出手恳求着,“贾斯汀,
为什么不把你的蜡笔给我呢?”贾斯汀把蜡笔掷向约翰逊太太,击中了她的
前额。
“贾斯汀!”老师惊叫起来。“够了!约翰逊太太,”老师对助手说道,
“把贾斯汀带到办公室去。”
当约翰逊太太拽着贾斯汀来到办公室时,秘书伸手拿起了电话。“给他
妈妈打电话?”她问道。不等约翰逊太太点头,贾斯汀从她手里挣脱出来,
撞翻椅子,跑回到教室,而约翰逊太太在他后面紧追不舍。看到这场骚乱,
秘书一把挂掉电话跑过去帮忙。
学校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贾斯汀这样的孩子。他们被冠以不同的名称:
叛逆挑衅的、反社会的、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ed)、行为障碍
(behaviorally disordered)或严重的情绪困扰(emotionally disturbed)。
无论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这些孩子都有些共同之处。他们不听话,公开挑
衅别人;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发动攻击。20年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从未
听说过这些被称为叛逆挑衅者的儿童,但今天许多班级里都有一位这样的学
生。近年来出现如此之多的叛逆挑衅学生,不禁让人们怀疑情况是不是还会
恶化。对这个问题有正反两个答案:“不,这不是事实”和“是的,事实确
实如此”。
否定的答案(“不,这不是事实”)有一定的根据,叛逆挑衅儿童数量的
增加只不过反映了术语上的变化。将儿童的行为界定为叛逆挑衅是1980年才
出现的事情,那一年《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一次提到了叛逆挑衅障碍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诊断,并描述了与它相关联的行
为特征。此前,表现出这些行为的儿童被贴上了其他的标签:心理学家和精
神病学家曾经认为这些儿童属于暴躁型人格异常(explo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ed);教师把他们归于捣蛋分子、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邻居们则称
他们为被宠坏了的小鬼。被确诊为具有叛逆挑衅行为的儿童人数的增加,应
部分归因于1980年更多描述性诊断标签的出现,也就是说,叛逆挑衅儿童数
量上的明显增加是“新瓶装老酒”的结果。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