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修订版)
分類: 图书,哲学,欧美哲学,德国及德意志哲学,
品牌: 张祥龙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三联书店
·页码:465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9787108025883
·条形码:9787108025883
·包装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修订版)并非一部纯西方哲学著作。它从从海德格尔一直谈到中国思想和印度思想,将东西方哲学进行了一番比较。但这番比较,又不在寻章摘句,把海氏著作与东方思想排比并列,找出些人所周知或莫名其妙的异同之处,而是希望进入“相摩相荡、氤氲化醇的对话”。
编辑推荐当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修订版)到达它的终结之处时,还有一个问题有待回答:这个终结仅仅是一个曲尽人散的终了呢,还是包含着某种领会势态的明了?换句话说,读者能否能感受到,一个虽然还处在边缘的,但却有着巨大潜力的思想可能性正在到来?这指的是中西和东西思想进行微妙的和势必重塑双方的对话可能性。一百多年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在寻求这样一种可能;没有它,中国文化在这个世界中就没有未来。到目前为止,西方很少有人从思想本身关注这种可能。但是,没有它,西方的生存形态能有一个不致死的"光明"未来吗?中西思想的巨大差异使得任何直线的真实交流不可能。但是,当我们走到再无任何现成之路可走的绝境时,难道还有什么硬性的区别可以阻挡人与人之间、思想与思想之间宁静之极的相互理解和生动之极的无言对话吗?
目录
引文出处原书书名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
第一章 海德格尔其人及其道缘
一、海德格尔的人生道路
二、海德格尔的道缘
第二章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起点
一、胡塞尔的现象学
二、范畴直观与“存在”系辞
三、为什么“在胡塞尔那里没有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海德格尔与古希腊哲学
一、前柏拉图思想——西方哲学的真正源头
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三、古希腊哲学衰落的思想原因和语言表现
第四章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先验想象力和时间纯象
一、作为“存在问题引论”的《康德书》
二、《康德书》的基本思路
三、海德格尔解释康德的特点
四、《康德书》如何打开理解《存在与时间》之门
第五章《存在与时间》(一)
一、《存在与时间》的思想线索——缘在(Dasein)
二、缘在的在世
三、在缘的方式
四、牵挂——缘在的存在
第六章《存在与时间》(二)
一、解释学的处境
二、朝向死亡存在的存在论含义
三、良知与决断
四、时间性——牵挂的存在论意义
五、海德格尔时间性的特点
六、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时间观
七、对《存在与时间》的总体估价与“时间性的退化现象”
第七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一)
一、“转向”的含义
二、转向的方式——真理与不真性
三、自身的缘构发生(Ereignis)——存在的真义
四、语言与诗
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二)
一、技艺(techne)与技术
二、海德格尔的思想方式
第二部分 印度与中国古代思想
第九章 西方传统哲学与古代印度思想
一、探讨终极问题的三条思想道路
二、西方哲学的“形式”理念与“概念”构架方法
三、古印度正宗思想——直觉体验的直陈表述
第十章 佛家的缘起终极观与龙树的中观
一、佛家与印度正宗的不同表达方式
二、先于龙树的缘起说
三、龙树的缘起说与中道义
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思想的特性
一、天:中国的原初思想境域
二、原本儒家的天道观
三、墨家思维方式的现成性
第十二章 形而上之道还是势域之道
一、对道的错解:形而上之理
二、《韩非子》得人势而未得天势
三、《孙子兵法》——活在势域中的道
第十三章 老子
一、终极处境中的构成之道
二、误解“道”的一个原因
三、道任天势
四、老子的生存关切
五、道是生存的顶极形态
六、小国寡民
第十四章 庄子
一、终极形势不可避免
二、依天势而得真知
三、气虚得势
四、道境与道言,天机与机械
五、真人
六、梦与痴——《红楼梦》的道境
第三部分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观的比较
第十五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的相通之处
一、非现成的识度
二、人间体验为理解之根
三、终极即构成境域
四、境域本身的消息
第十六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观的区别和对话可能(一)
一、时间观与历史观
二、人格神还是境域之神
三、人的本性与成为“真人”的可能
第十七章 海德格尔思想与天道观的区别和对话可能(二)
一、技艺与现代技术
二、语言与道言
三、海德格尔所理解的“道”
结语
附录:海德格尔与“道”及东方思想
后记
修订版附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引言 节选一
这本书讨论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古代天道观的关系,并通过这种讨论去揭示一条领会终极问题的古老而又新鲜的思路。作者深刻地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难乃至危险,因为它涉及到两种极为不同的思想传统及其关系,其间的跨度之大、漩涡之多,足以使任何现成的对比方法失效,使得绝大多数的对话企图流于浅的“格义”功夫。然而,就如海德格尔所引荷尔德林的诗句所说,“危险所在之处,也生成着解救”。这种中西思想对话的困难迫使我们放弃一切概念型的和现成式的比较研究,而寻求一种更根本的,具有语境和史境构成力的探讨方式;而这恰恰与海德格尔及中国天道观的基本思路相通,也是任何关于终极问题的对话之所以能有意义的关键所在。
引言 节选二
海德格尔思想在形成期受到过原塞尔现象学、特别是其中“构成边缘域”和“范畴直观”思路的关键启发,找到了一条能够不受制于传统的二元化格局——比如现象与本质、意识与对象、思想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治学思路。不过,由于他精神探求背景(神学解释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世纪神秘主义、拉斯克的学说等等)所造成的巨大和独特的思想势态,他几乎从一开始就对“现象学”有比胡塞尔更到底的或“解释学存在论”的看法。对于海德格尔,“人的实际生活体验”是比直观意向性更原初的思想起点。这种更深透的现象学观使他总能走出一条不落传统窠臼的更本源的第三条道路,通过一个新的视野重新看待和解释几乎全部西方哲学史,首先是古希腊前柏拉图的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涉及到这些古希腊人讲的“存在”问题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存在的原义只有在人的原初体验视野中才能被活生生的领导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