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名师伴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Recueil de nouvelles de maupassant)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中小学课外读物,语文课外读物,
品牌: 莫泊桑
基本信息·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页码:2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2066832/9787802066830
·条形码:9787802066830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外文书名:Recueil de nouvelles de maupassant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将短篇小说的趣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短篇小说反映的社会面十分广阔。在他笔下,各种社会事件,如战争、政变、普选等,都得到了如实的表现;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上层人士的奢侈浮华,中产阶级的节俭,农村民众的纯朴自然,都得到形象的描绘;对各种各样的人物都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各种场景,如豪华的晚会、精致的沙龙、荒蛮的原野、喧哗的集镇、森严的官府、热闹的街道,都得到生动的写照。可以说,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是一幅19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风俗画,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年〕,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出身于法国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曾参加过普法战争,退役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从1873年起,莫泊桑得到了著名作家福楼拜的指导。通过福楼拜的引荐,他还结识了另一些著名作家,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
1880年,莫泊桑凭借《羊脂球》一举成名,登上法国文坛。1885年,他创作了最具社会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俊友》。他的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三百余篇,长篇小说六部,游记三部以及许多关于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莫泊桑从青年时代起,就患有多种疾病,于1893年逝世,年仅43岁。
编辑推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幅幅丰满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带你走进19世纪法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莫泊桑一生创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本书收录了他的经典作品20篇,有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暴行来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如《羊脂球》;有描写资产阶级风尚习俗的,如《项链》;有反映诺曼底地区自然风光、人情世故、风俗习惯的,如《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这些作品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还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无情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目录
羊脂球
一个儿子
莫兰这只公猪
戴丽叶春楼
珠宝
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
项链
一家人
恐怖
回忆
上校的见解
隆多利姊妹
博尼法斯老爹所谓的罪行
第二十九床
奥尔拉〔1887〕
抽搐
恐惧
……[看更多目录]
序言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莫泊桑是继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大仲马、左拉、福楼拜等一大批杰出文学家之后的著名作家,特别是他的中短篇小说尤为出色,因而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年),1850年8月5日出生在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图尔维尔阿尔克镇一个没落小贵族的家庭。11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而正式分居。这一家庭悲剧对莫泊桑影响颇大。他曾就读于教会中学和普通中学,1869年10月入巴黎法学院攻读法律。翌年,普法战争爆发,应征入伍,开赴前线,在随后的溃败中,险些当了俘虏。1872年退役后,先后在海军部和公共教育部任职,同时在福楼拜的悉心指导下,业余创作剧本、诗歌和小说。1880年,他的小说《羊脂球》问世,一举成名,从此,如他自己所说,"像流星一样进入文坛",正式开始他的作家生涯。在此后短短的十年里,他连续发表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三部游记、一部诗集,数部戏剧以及数百篇有关文学和时政的评论文章等,共计二十七卷。1890年,在完成中短篇小说集《无益的美》和长篇小说《我们的心》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被迫放弃写作计划,从此辍笔。由于70年代时染上的梅毒已扩散至大脑,身心上都令他痛苦不堪,最后发展到神经错乱,下肢瘫痪,终于在1893年7月6日去世,时年43岁,7月8日,下葬于巴黎蒙帕纳斯墓园。
文摘羊脂球
一连数日,败军残部乱哄哄地从城里穿过。这哪里还像军队,简直就是一群凌乱不堪的散兵游勇。一个个胡子拉碴,脏乎乎的,军服破破烂烂,既无军旗,又无番号,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他们都显得垂头丧气,精疲力竭,而且脑子也麻木了,不能思维,没有主意,仅凭简单的惯性,机械地移动脚步,只要一停下来,就会因为太累而倒在地上。看起来,这些被征入伍的,大多数本来都是生性平和、与世无争、安分度日的年金领取者,而今一个个被枪支压得腰弯背驼;另外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国民别动队队员,他们容易激昂慷慨,也容易惊慌失措,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也随时准备仓皇逃命;同时还零星夹杂着穿红色军裤的士兵,他们是不久前在一次大战役中被击垮的某师团的残余;也有一些穿深色军装的炮兵,同形形色色的步兵并列往前走;偶尔,还有个把头戴闪亮军盔的龙骑兵,拖着沉重的步子,跟着负荷较轻、走路较为轻快的步兵,显得格外吃力。
随后,一批批游击队员也穿城而过,每队都有一个英勇神武的称号,诸如“报仇雪耻军”、“公民掘墓团”、“英烈敢死队”,等等,但他们的神情作态却像是地匪。
这些游击队的长官,过去都是布商、粮商、油脂商、肥皂商之类的生意人,时势造英雄,凭着有钱或蓄了长长的唇髭,就被任命为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