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遗旨:《印光大师文钞》甄选类编

分類: 图书,宗教与术数,佛教,综合,
品牌: 印光大师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43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807610034/9787807610038
·条形码:9787807610038
·包装版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灵岩遗旨:〈印光大师文钞〉甄选类编》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文钞》的思想理路,既有印光大帅的谆谆言教:悲化有情,又有大师的切实身教:自述行谊。如是言传身教的完美结合,让人清晰可知大师是如何说的,又是如何做的。除此而外,大师对西方三圣功德及弘扬净土宗的历代祖师,都有相应的赞颂:赞古耀今,使读者在了解大师之余,更得以一睹净土宗古大德如昙鸾、善导、莲池等之操守与言行,大师思想渊源亦可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印光法师(1861~1940),俗家姓赵名丹桂,号常惭愧僧,又名圣量。
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郃阳县赤城东村人。
幼随胞兄习儒经,涉猎释教经典,矢志参佛。
光绪四年(1878),舍家离俗,入西安慈恩寺听经。
光绪七年(1881),至终南山莲花洞寺,拜道纯和尚为师,剃度为僧,道号印光。
次年,入双溪寺印海定律师座下受具。初,於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
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其间,曾告假朝拜山西五台山文殊师利道场,回寺后任上客堂香灯、寮元等职,并於诵经之余,研读三藏教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
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为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
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
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此后,於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
光绪三十年(1904),为温州头陀寺入都请藏,毕仍住法雨寺经楼。
民国7年(1918)至18年(1929)间,数赴上海,弘杨净土宗,多寓太平寺。
民国19年(1930),赴苏州报国寺闭关,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
民国26年(1937),移住灵岩,至29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祥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
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印光大师一生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
生前自奉俭约,乐善好施。曾募捐修建法雨寺、上海慈幼院等;先后於民国15年(1926)、24年(1935)、25年(1936)三次为陕西、绥远赈灾,共捐款8000元之多;民国十八年(1929),专为家乡东、西赤城村施赈1600元。
另有解释: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遂于光绪七年春,时年二十一,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偶读《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翌年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师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职,得阅大藏,故有缘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此后,乃往返北京龙泉寺、圆广寺,普陀山法雨寺,温州头陀寺之间,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并闭关两期六载。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名曰《印光法师文钞》。以后数年间继印出《增广文钞》,内有《净土决疑论》等著作。自是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1930年时届七十,至苏州报国寺掩关,旋创立弘化社,流通净土书籍,不遗余力。1940年时年已八十,受任为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三,预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去。
编辑推荐通过《灵岩遗旨:〈印光大师文钞〉甄选类编》,可以清晰感受到大师的宗风、理念、德行、学识、证悟等多方面的成就。
目录
别序
壹 悲化有情
深信因果
一 因果不虚
二 人生是苦
三 生死解脱
老实念佛
一 善观时机
二 判别教法
三 选择念佛
四 念佛实益
五 临终关怀
敦伦尽分
一 孝敬父母
二 善教儿女
三 尊重师长
四 戒杀护生
五 素位而行
闲邪存诚
一 竭诚尽敬
二 善治习气
其他
一 外道与佛法
二 儒家与佛法
三 他教与佛法
贰 自述行谊
自行盛德
一 淡泊名利
二 一心念佛
三 自励法语
化他风范
一 端守平常
二 善契时机
三 唯说念佛
四 关于文钞
护持圣教
一 三宝功德
二 三藏妙典
三 关于出家
四 护持之道
灵岩之缘
叁 赞古耀今
赞西方三圣
一 赞弥陀愿王
二 赞观音大士
三 赞势至菩萨
赞净宗祖师
一 赞昙鸾大师
二 赞道绰大师
三 赞善导和尚
四 赞永明大师
五 赞莲池大师
六 赞蒲益大师
附 印光大师略传
……[看更多目录]
序言佛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弘法大士,为我们留下了无以计数的珍贵法宝。然欲一一深入,实非今人之所能。纵然穷其毕生精力,亦难窥其全貌。故有识之士,无不择其法缘,一门深人。而末法之今日,因感叹于“生死海深,菩提路远”,故有心智士,大多安心净土一门,以此自行化他,同归净域。故整理、研习、熏修净宗法宝,自成今人之所需。凡净宗之要典,如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蒲益大师《弥陀要解》、印光大师《文钞》等,无不为时人所关注,广行流通,习以成风。此即“时机愈下,净土愈昌”
文摘下人不深不得其真
古人于同辈有一言之启迪者,皆以作札伸谢。此常仪也,无间僧俗。今礼教陵替,故多多皆习成我慢自大之派头。学一才一艺,不肯下人,尚不能得,况学无上菩提之道乎?(《增广上·复弘一法师书二》)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日:“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日:“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日:“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日:“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痴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干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