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茨威格人物传记)

分類: 图书,传记,学者,哲学,
品牌: 斯蒂芬·茨威格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108029782/9787108029782
·条形码:9787108029782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茨威格人物传记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蒙田》是斯蒂芬·茨威格的最后一部传记作品,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里仍在从事的写作之一。茨威格在写作《蒙田》时所面对的战争、暴力和专横的意识形态,仿佛就是蒙田一生所处时代的写照;而蒙田执著的自由意识、他始终保持的公正和明智,更使茨威格将其看成自己的精神楷模,因而他为这本《蒙田》最初写下的标题是《感谢蒙田》。
作者简介舒昌善,浙江上虞人,德国哲学博士。
编辑推荐法国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年轻时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浸染,38岁时回到蒙田城堡,在读书、思考和写作中度过了十年隐居生活,对那个片褊狭、非理性和充满暴力的时代中的人性进行了冷静地审视和思考,写出四百多年来流传不衰的《随笔集》,并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蒙田》通过对蒙田人生中的几个不同阶段的描述——接受教育、公共生活、十年隐居及之后的旅行等,刻画了蒙田这位"达观宁静和隐退到自我中的高手和导师"、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竭力争取内心自由的先驱战士"的形象。
目录
第一章 重温蒙田
第二章 从平民到贵族
第三章 (在原来的打字稿中缺第三章)
第四章 蒙田成为蒙田
第五章 写作十年
第六章 寻找自我
第七章 保卫碉堡
第八章 旅行
第九章 最后岁月
德语原版书编者后记
蒙田生平年表
译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六章 寻找自我
蒙田不胜其烦地抱怨自己记性差。他觉得,记性差同时就会有某种记忆缓慢——这是他天生的真正缺陷。而他的理解力,即他的洞察力却非同一般。他以锐利的目光很快就会明白自己看到的、观察到的、认识到的和领会到的一切。可是,正如他一再责备自己的那样:事后他又懒得把这些认知系统地加以整理,合乎情理地加以扩展。这些认知刚一被把握住,就又消失了;任何想法又都记不起来。他忘记了自己读过的书,记不得读书的日期,回想不起读书时的主要生活情形。一切就像一条河似的流过他的身旁,没有留下任何东西——没有留下一种确定的信念,没有留下一种坚定的观点,没有留下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
其实,蒙田如此抱怨自己身上的这个弱点,正是他的优点。他的“不在任何事情上羁绊”这一点,就会迫使他一直往前走。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了结的。他不死抱住自己的经验。他也没有可吃的老本,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去获取精神财富。所以,他的一生也就成了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他说,“我们都是接连不断地重新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他所认为的真理到了下一年,甚至常常在下一个月就已经不再是真理了。他必须重新寻找。许多矛盾现象就此产生。他似乎时而是一个伊壁鸠鲁派,时而是一个斯多葛派,时而是一个怀疑论者。他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始终是一个不同的人,又始终是同一个人。
蒙田的乐趣就在于这样一种寻找,而不在于找到。他不属于那些寻找“智慧石”的哲人之列——那些哲人要寻找一种符合自己宗旨的济世恒言。蒙田不要教条,不要学说,而且始终害怕固执的断言,他说,“不要大胆地断言什么,不要轻率地否定什么。”他不朝着一个目标走去。对他的“飘忽不定的思想”来说,每一条路都有道理。如果按照他最最喜爱的苏格拉底的意思,他丝毫不比一个哲学家逊色,因为他什么也没有留下——没有留下教条、没有留下学说、没有留下法则、没有留下体系。留下的无非是一个人物。一个在内心向方方面面寻找自我的人。
我们也许最应该感谢蒙田身上那种锲而不舍的寻找的动力——感谢他的浓厚好奇心,感谢他的不好的记性。他之所以成为作家,我们也要归功于这些。蒙田知道,他会忘记在一本书中读到过的想法,甚至会忘记一本书在他内心引发的想法。为了不忘记这些想法:他的“浮想”、他的“遐想”——这些浮想与遐想犹如汹涌而至的潮水,一浪盖过一浪,通常也就此被淹没了,他只有一个办法:把这些想法记录在一本书的边上,记录在一本书
……[看更多书摘]
后记法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散文家米歇尔·德·蒙田在文学界被誉为欧洲“近代散文之父”,是蒙田《随笔集》开创了“随笔”这一文学体裁在欧洲的新纪元。遐迩闻名的英国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随笔集》和法国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的《思想录》均在蒙田《随笔集》之后。然而,蒙田之所以饮誉世界并盛名不衰,是因为蒙田《随笔集》具有普世价值。蒙田《随笔集》既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著作,而是探讨人性的普遍问题,因此在各个不同的时代都具有现实意义,诚如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博克(Peter Burke)在他的《蒙田》一书中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说,蒙田和莎士比亚一样,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十六世纪的作家,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直接与我们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