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大夏书系)

分類: 图书,教育,教育学,教育分支科学,
品牌: 谭光鼎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61763131/9787561763131
·条形码:978756176313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夏书系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关于教育社会学理论之介绍多散见于专书篇章或论文中,周延性与统整性较为不足,相关介绍亦多以学派或大套理论为主,对于教育启示部分的讨论常有限,使得想一窥教育社会学理论殿堂之奥的学子或难以掌握理论全貌。
《人物与思想》乃是台湾教育社会学学者们集结努力的成果,以人物为轴,使读者能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渊源与架构有完整概览。全书共涵盖当代18位重要教育社会学思想家,远溯自早期的K.Marx、E.Durkheim、M.Weber,乃至当代学者如M.W.Apple、T.S.Popkewitz等人。在理论派别上,亦包括各主要学派之代表人物,如现象学A.Schutz、结构主义的M.Foucault、戏剧论的E.Goffman等,几近完备。
《人物与思想》各章内容均包括四部分: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社会学思想背景与主要理论内容、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之贡献或启示、综合评述与结论。对教育社会学理论提供生动、周详、深入、更贴近教育脉动的介绍,引领读者亲炙重要教育社会学理论家之“笔”、“书”、“胆”。对于想深入理解教育社会学理论的教育工作者,《人物与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谭光鼎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经历: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系讲师、国立花莲师范学院
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着作:原住民教育研究;台湾原住民教育-从废墟到重建;
多元文化教育(与刘美慧、游美惠合着)
专长:教育社会学、多元文化教育、原住民教育
王丽云,现职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学历哈佛大学教育博士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班肄业经历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著作
《教育研究应用:教育研究、政策与实务的衔接》、
《意识形态与课程》(译著)专长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与政策分析、高等教育。
目录
第一章 K.Marx:冲突理论的先驱大师
一 前言
二 马克思的生平
三 思想要点
四 马克思主义论点的修正
五 对教育研究的影响与结语
参考书目
第二章 E.Durkheim:结构功能论大师与教育社会学的先驱
一 生平与著作
二 学术渊源与基本观点
三 社会分工论
四 教育社会学观点
五 结论——贡献、影响与评价
参考书目
第三章 M.Weber:理性化时代的社会诊断者与预言家
一 韦伯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
二 韦伯的社会理性化理论内涵分析
三 韦伯理性化理论之教育蕴义
四 评论与结论
参考书目
第四章 A Schutz:现象社会学的创始者
一 Schutz的生平事迹与重要著作
二 Schutz现象社会学的主要内涵
三 Schutz现象社会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四 Schutz现象社会学的评论
参考书目
第五章 T.Parsons:和谐理论的代表人物
一 Parsons的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
二 Parsons的社会学理论
三 Parsons社会学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与观点
四 对Parsohs理论的评价
参考书目
第六章 R.Williams:英国新左派的文化理论领导者
一 前言
二 生平背景与重要著述
三 Williams文化理论之社会学基础与内涵
四 Williams文化理论之教育蕴义
五 评论
参考书目
第七章 P.Freire:跨越差异的对话教育实践者
一 前言
二 生平、著述与对话理念的开展
三 对话理念的主要观点
四 对话理念在跨越差异与教育实践上的蕴义
五 结语
参考书目
第八章 E.Goffman:当代戏剧理论的思想巨擘
一 前言
二 生平背景与重要著述
三 Goffman戏剧理论之社会学基础与内涵
四 Goffman戏剧理论之教育蕴义
五 评论
参考书目
第九章 J-F.Lyotard:颂赞差异的后现代教育状况代言人
一 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
二 Lyotard后现代知识论述的内涵
三 Lyotard后现代论述之教育蕴义
四 评论
参考书目
第十章 B.Bermstein:符码与教育论述导论
一 生平
二 思想基础与发展
三 语言符码、社会化与阶级再制
四 中产阶级之教育传递理论
五 符码理论之平议
六 教育论述理论:从教学实践到知识
七 结论:阅读Bemstein也是一种文化再制
参考书目
第十一章 M.Foucault:从规划到自我的技艺
一 前言
二 知识、权力与规训
三 自我的出路
四 Foucault思想的教育蕴义
五 对Foucauh的评论
六 结语
参考书目
第十二章 N.Luhmann:社会与教育系统的共振效应
一 前言
二 生平及重要著作简介
三 社会系统理论体系的建构
四 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教育系统及其共振效应
五 对其理论之评论
参考书目
第十三章 J.Habermas:批判理论之集大成者
一 前言
二 Habermas生平与著述
三 Habermas之理论内容
四 对教育社会学理论与研究之贡献
五 结论
参考书目
第十四章 P.Bourdieu:强调文化再制的批判取向社会学者
一 前言
二 生平背景与重要著述
三 Bourdieu教育社会学理论之基本内涵
四 Bourdieu思想对于教育之蕴义
五 评论
六 结语
参考书目
第十五章 A.Giddens:进出结构与行动之间的社会学家
一 前言
二 Giddens其人其事
三 结构行动论的重要主张
四 结构行动论在教育上的启示
五 结构行动论运用到教育理论上的限制
六 结论
参考书目
第十六章 M.W.Apple:批判教育社会学先驱
一 前言
二 社会学理论背景
三 主要教育思想
四 结论与评论
参考书目
第十七章 H.A.Giroux:弘扬希望政治的批判后现代教育学者
一 Giroux生平与研究焦点简介
二 Giroux思想的社会学基础与内涵
三 Giroux的教育理念
四 评论
五 结语
参考书目
第十八章 T.S.Popkewitz:当代“社会知识论”代表人物
一 前言
二 Popkewitz学术生平与重要著述简介
三 Popkewitz社会知识论思想之社会学基础与内涵
四 Popkewitz的社会知识论在教育上的蕴义
五 评论
参考书目
英文人名索引
中文索引
……[看更多目录]
序言教育是缤纷社会现象的一环,由社会学角度研究教育乃自然不过之事,教育社会学因而成为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除了协助了解教育内部的现象与历程外,也说明教育及其他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或其社会功能,以及结构或宏观因素如何穿透学校围墙,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教室内一举一动。了解教育社会学,可以使教育人员更清楚学校教育现象及其社会成因,以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可以由多种角度出发,本书选择由“人”切入,道理很简单。社会学乃研究“人”的现象,研究社会学的人,本身也是“社会现象”之一,了解他们的生平,更能体认到其社会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独特贡献,了解社会学为何是人的科学。这个人门方式,比起阅读系统完整却抽象生硬、条清理晰却缺乏思考反省过程甚至模糊空间的大套社会理论,更能激起初学者继续探讨教育社会学理论殿堂之美的兴趣。
文摘第二章 E.Durkheim:结构功能论大师与教育社会学的先驱
一 生平与著作
结构功能理论先驱大师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法国犹太裔人,生于法国Alsace—Lorraine地区。求学时期成绩优异,l879年进入高等师范学校(Ecole normale superieure)就读;毕业之后在中学担任教职多年,并获得奖学金赴德国研究社会科学一年;从德国留学回国后,涂尔干于1887年任波尔多大学(University of Bordeaux)社会科学及教育学教授;1902年转于巴黎索邦大学(University of Sorbonne)任教;1906年升任该校教育学教授,1912年担任教育学与社会学主席,此后涂尔干皆于索邦大学任教,直至退休。
从涂尔干的时代背景来看,l9世纪的欧陆,经历工业革命、政治变革、军事冲突等巨型的社会变迁,使涂尔干所处的法国呈现一种“混乱、不满、充满暴力”的社会危机,涂尔干把这种社会问题视为道德危机。他之所以毕生研究社会问题并建立社会学学门,目的就是希望建立一个“科学的”社会学,以协助法国改善其社会问题。
从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社会存在着几股矛盾的社会力量,彼此纠缠对立。这些社会力量包括君主主义与反君主主义的对抗、天主教与世俗反对者的对立、资本家与劳工的纠纷与斗争(Pope,1998:46;Stones,1998:56_57)。当时许多知识分子都在辩论这种社会危机的本质为何,并试图提出解决之道。保守主义者主张回归到传统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与权威;自由主义者希望通过个人自由、权力及和平的手段,促进一个自由、世俗且民主的共和国;激进主义者则深信,唯有借助革命手段才可能实现社会正义;同时,上层社会者不断地扩增他们的既得利益与特权,下层社会则希望获得更多的公平机会。另外,在政治方面,一百多年来,政府的形态不断改变,莫衷一是;而法国在德法战争中的失利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者惨重的牺牲与伤亡,更加重了社会的精神刺激与道德崩溃感,而这种抑郁不快的情绪,也反映在当时不断攀升的自杀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