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传播论(新闻传播学术原创系列)
分類: 图书,新闻出版/图书馆/档案学,综合,
品牌: 郭玉成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2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7309061322/9787309061321
·条形码:978730906132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闻传播学术原创系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一种文化的兴衰往往依赖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数。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时间维度上的代代相传,在空间维度上的广泛传播,再次证明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
《中国武术传播论》正是本着这样的宏阔视野,对武术这一国术的现状和未来作了现实而深刻的阐述。
武术所承载的不仅是竞技,而且是商业、文化、教育和传统,所以,武术传播所展现出的,必然也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图景。这也是《中国武术传播论》所着力勾画的。全书15章正对应于这样的思路:前4章致力于对基本理论的阐释,第4—10章则对武术传播分层解读,最后4章集中于对武术传播进行宏观视野的反思和前瞻。
《中国武术传播论》结构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翔实,对于武术研究者和管理者、传播学者都颇具价值。
作者简介郭玉成,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教育学博士,中国武术七段。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武术文化与传播理论。现为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主持和合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项。曾主持和合作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等课题15项,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武术传播引论》。2008年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
编辑推荐《中国武术传播论》对武术这一国术的现状和未来作了现实而深刻的阐述。全书15章正对应于这样的思路:前4章致力于对基本理论的阐释,第4—10章则对武术传播分层解读,最后4章集中于对武术传播进行宏观视野的反思和前瞻。《中国武术传播论》结构完整系统,内容丰富翔实,对于武术研究者和管理者、传播学者都颇具价值。
目录
序
序二
绪论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论
一、武术的现代化与文化传承
二、武术教育与文化教育
三、武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民间传统武术与文化传承
第一章 武术传播的文化要论
一、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二、武术文化的整体构成
三、武术文化的传播价值
第二章 武术传播的历史述要
一、唐代武举制与民间武术传播
二、宋代武学与民间武术传播
三、明清民间武术传播与武术文献述评
四、民国武术传播的历史要件述评
第三章 武术传播的理论要论
一、武术传播的内容说
二、武术传播的功能说
三、武术传播的模式说
四、武术传播的原则说
五、武术传播的整体说
六、武术传播的把关人说
第四章 武术竞技传播述论
一、武术竞技传播的历史述评
二、武术竞技传播的文化思述
三、武术竞技传播的定位探略
第五章 武术商业传播述评
一、“散打王”赛事与武术传播
二、“武林风”赛事与武术传播
三、武术节活动与武术传播
四、武术商业传播的文化定位
第六章 武术教育传播概论
一、武术教育传播史论要
二、当代专业院校武术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武术博物馆的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
四、武术教育传播的功能与文化定位
第七章 高校武术学术传播评述
一、高校武术学术传播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武术学术传播的文化定位
三、高校武术和谐学术生态的构建
第八章 武术文献传播概述
一、古近代武术文献概述
二、当代武术文献评述
三、当代武术文献的文化定位
四、武术文献传播与国家政策
第九章 民间武术传播论略
一、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
二、民间武术的生存状态
三、民间武术的当代价值
四、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
第十章 武术师徒传承论
一、武术师徒传承的价值
二、武术师徒传承的作用
三、武术师徒传承方式的延续
第十一章 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
一、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功能
二、“走出传统”:武术的体育化传播之路
三、“发现传统”:武术文化价值的重新解读
第十二章 武术传播的历史走向
一、武术的全盘西化之路
二、武术的保持传统之路
三、武术的折中发展之路
第十三章 武术传播的国家对策
一、厘清武术传播与发展中的学界争论
二、武术传播的国家对策
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武术传播对策
第十四章 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一、文化空间释义
二、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三、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结语国粹武术的传播要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世纪兴于欧洲的文化传播论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这一理论对国内文化界有明显影响,并进入了传播学者的视野,出现了"传播是文化本质"的论断。在文化传播学的视域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都存在文化传播的问题。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传统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如何传承与传播并造福于人类,是当前文化传播学界面临的难题。诉诸国内外的"文化遗产"政策保护后,仍然面临着传播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探索狭义文化传播的问题就具有现实的意义。郭玉成博士撰写了博士后研究报告《武术传播与文化传承》,并最终形成了《中国武术传播论》,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非常欣慰,并乐意把这一成果推荐给大家分享。武术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被世人公认为"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文化瑰宝。我们常跟外国人打交道,感觉外界对中国的认识,几乎都是从长城与武术开始的。在他们眼里,被称之为"中国功夫"的武术,简直就是神秘莫测、精妙绝伦。
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及体育系统。据文献显示,国内已经得到认可的拳种就有120多个,各拳种又都自成特色,流派众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武术传播的要旨不仅在于武术的动作、技巧等,更要紧的是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到全世界,服务于全人类。
文摘第一章 武术传播的文化要论
一、武术文化的基本属性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天文”即天道自然规律;“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括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后记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中国文化界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界争论的焦点。武术文化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其传承与传播问题自竞技武术出现以来就成为武术学界人们争鸣的问题之一,然而,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圆满的回答。
自2000年以来,我一直在关注此问题,并引入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展开研究,但一直缺乏新的突破。感谢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各位老师为我提供的新的、更高的研究平台。大师们的教诲和点化,不但坚定了我继续研究的信心,也使我的认识逐渐清晰。“武术传播”的研究设想也从2000年懵懂起步,到2005年成为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招生方向,2006年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而渐趋成熟。学术的思考是艰辛的,学术探索中的新的发现又是令人欢欣的。我能一直在武术文化与传播学理论中寻求真理,首先得益于导师刘海贵教授的教导与鼓励,是先生无私的学术关怀与严谨的学术指导,使我在探索中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流动站的专家们也是我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支持,赵凯院长、童兵教授、张骏德教授、李良荣教授、黄旦教授、孟建教授、黄瑚教授及张涛甫博士都曾过给我教诲与鞭策。自入站伊始,他们的关心爱护以及榜样的力量都是我持续研究的动力。在这样一个学术高峰、一个专家群的指导下,其获益是难以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