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

分類: 图书,建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
品牌: 陶经辉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0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504730589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选择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物流园区这一视角进行研究。首先系统阐述了物流园区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次对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选址和数量确定,规划方案评价方法以及物流园区的建设序列选择和内部功能区域规划等内容进行了创新研究;然后深入论证和分析了物流园区的投资开发模式、管理模式和赢利模式等几种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最后对物流园区的外部支撑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陶经辉,安徽马鞍山人,南京财经大学物流管理系副教授。2005年获东南大学交通学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在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进修物流管理专业,2009年获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后学位。
其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与运作以及集装箱港口智能化调度策略。2002年以来。在核心和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参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业横向项目二十余项。
编辑推荐《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为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分析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研究对象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物流园区产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及其特征分析
2.1 物流园区产生的必要性分析
2.2 物流园区产生的基本理论基础
2.3 物流园区的特征分析
3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框架
3.1 我国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物流系统规划与物流园区规划
3.3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模型构建方法
3.4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程序
3.5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原则
4 物流园区的数量确定和选址规划
4.1 未来我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布局形态和空间结构
4.2 物流园区数量确定和选址规划的多功能区分配——迭代寻优法
4.3 实例应用分析
5 物流园区的规模规划
5.1 物流园区规模规划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2 基于多指标群决策的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研究
5.3 实例应用分析
6 物流园区规模规划方案评价
6.1 物流园区规模规划方案评价的特点
6.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物流园区规模规划方案评价
6.3 物流园区规模规划方案评价实例应用分析
7 物流园区内部服务功能区规划和建设序列选择研究
7.1 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规划
7.2 物流园区建设序列选择决策方法
8 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
8.1 物流园区的投资开发模式
8.2 物流园区的管理模式
8.3 物流园区的赢利模式
9 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外部支撑环境分析
9.1 中心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
9.2 我国商贸领域的共同配送模式分析
9.3 公路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资质综合评价
9.4 公路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分析与对策
9.5 物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10 总结与展望
10.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现代物流业已被视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物流园区是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更是现代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物流结点,其合理规划和科学运作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模式是物流园区规划中的一个内容丰富、极具探索性的研究领域,对其进行研究涉及管理学、系统科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地理学、产业布局学、交通工程学、区位论和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
本书以上述诸多学科理论知识为基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一、本书从分析物流园区产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入手,深入论证了物流园区的内涵、类型划分、功能组合和系统构成,并从服务规模、管理方式和物流结点层次三个方面对物流园区与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相互比较。对于最近出现的高端物流和高端物流产业园区,从概念、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物流系统布局规划的层次关系,以及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物流园区建设时序规划的模型体系,提出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与运作模式研究的基本程序。
文摘插图:

1.2 研究的意义
物流园区是现代物流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也是我国区域物流系统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它是以货运枢纽为核心、多种物流设施集中布局,具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物流区域。众多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能够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专业化组织物流活动,优势互补,发挥整体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因而,物流园区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各种物流活动、提供物流服务、完成物流功能的重要场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各种新兴业态纷纷出现,它们的兴起往往依托于强有力的物流支持系统,需要建立集成供应链。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物流,使之有机地纳入社会化大物流的系统之中,而不是自成体系地简单、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解决物流用地的问题往往使企业陷入困境,面对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大流通、大商业则更需要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另一方面,大中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原来分布于市区边缘的各类中小货运站场、仓储基地和配送中心等物流结点逐渐向城市中心区域延伸,既影响了城市的美观,又造成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日本首先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推进了物流结点集中化,以加强物流合理化分布,为减少车辆空驶,解决交通混杂以及城市功能紊乱等问题,除大力推进卡车混载运输、双向运输以及配送车辆的共同配送等方式外,还采取将流通功能从城市中心区分离出去的办法,建立大型物流基地。随后,德国、丹麦、意大利等许多欧洲国家和韩国、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提出了由政府统一规划、集资,建设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流通基地的设想。
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地区、行业、部门分割等状况造成的货运站场、仓储设施等物流结点布局散、乱、小等情况更为严重,物流结点数量偏多、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等弊端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网络系统效率的发挥,增加了货运车辆的交错运输和空驶率,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并带来了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等负面的外部效应。
后记2002年,我在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攻读现代物流方向博士学位,当时正值各个省市积极编制和出台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物流基础设施规划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其中的物流园区规划又是重中之重。由于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了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课题组承接的一些省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项目,使我对“物流园区”这一概念从认识到逐步熟悉,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当时在论文选题的确定上,曾与导师进行过多次深入的探讨,最后选择了物流园区这一研究视角。由于我对物流园区只是做了一些浅显的研究,手边的资料也比较零散,如何构筑物流园区的系统理论框架,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难题。所以,初步设想是研究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这一层面,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对物流园区的布局和动作研究成果都相对较少,最终确定了从研究物流园区的布局和动作两个方面人手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书研究和写作得到了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院长乔均教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乔均教授在品牌价值理论、广告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等诸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作为乔均教授研究团队的一名成员,我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得到了乔均教授的悉心传授,受益匪浅。乔均教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刻苦勤奋,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的优秀品格不断地激励着我,让我终生难忘,对我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感谢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的其他领导以及各位同事多年来给予我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要感谢中国物资出版社寇俊玲编辑,她对书稿进行了极其细心的编辑加工,在此对寇编辑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感谢南京财经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的大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