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史,中国,
品牌: 戴燕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16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30906641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就是这门课的讲义汇编。通过阅读近代以来的这些重要的学术著作,可以帮助同学比较快地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它的历史以及与这种历史形成有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它曾经关注过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用的方法,等等。2008年秋天起,作者在复旦大学用了一个学期,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一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专题的课。
作者简介戴燕,北京大学本科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史的权力》(2002)、《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2008),译作有《异域之眼——兴膳宏中国古典论集》(2006)等。
编辑推荐《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入门》是戴燕编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引言
2 “选学”的复兴与传统的终结
3 平民文学的倡导与乐府研究的兴盛
4 对外来文化影响的重视与佛教文学研究
5 对本土宗教的认识与道教文学研究
6 从替玄学平反到魏晋风度论
7 附录
基本阅读书目
参考论著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1 引言
在我们目前的文学史学科里面,按照时代划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自成一段。
这种利用政治上的王朝更迭,来作为文学史单元的切割标准的所谓断代方法,在倡导文学独立,相信文学具有普遍性质,应当能够超越任何国族与政治界限的现代人的眼里,究竟是不是合理,先不去管它。
在历来的实际研究当中,由于公认能够代表曹魏时代文学成就的一些重要作家,大多仅只活到汉献帝的建安之年,讲这一段的文学史,因而通常总要习惯性地上溯到东汉末期,也就是曹丕尚未登基建立魏国之前,这一点,先也不去说它。
还有,苏轼表彰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话,把韩愈生活的唐代中期,看成一个文学的分水岭,按照苏轼的意思,就是说,至少也要延长到初唐时期,才能够比较清楚地看见这一阶段文学史的完整脉络,就是这一条,也要先把它放下。
暂时放下这些疑问,并不是说,牵涉到文学史断代,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学史性质的判断、源流的探查、成就的评价,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已经统统被解决掉了,而是说,“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在我们熟悉的学科环境里面,既是权宜的,也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专业科目、一个研究领域。总之,是一种通行的称呼,替代它的,大概只有“中古”、“中世”甚或“六朝”这几个名目。
这是在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之前,需要了解的第一点。还有需要了解的以下第二点。
现代人研究古代文学,讲究的是科学。所谓科学,在很多人看来,首先,就是要能够将自己与古代文学区分开来,好像法官办案,时时刻刻跟犯罪嫌疑人保持足够的距离,避免主观介入,防止感情用事,以此来确保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所以,现代一些做文学史的人,特别好讲真伪、讲实事求是,作家的生卒年,要考清楚,作品是不是经过了伪造和篡改,要弄明白,这是进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步。经由可靠的文献与考古资料,还原古代文学的历史真相,有一分证据讲一分话,是现代人的追求。
可是另一方面,通过可靠文献及考古资料还原文学史的真相,也并不就是要将古代文学的面貌,依样画葫芦般地原封不动呈现出来。因为古代跟我们相隔,还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距离,有时候我们说,八世纪的唐诗、十二世纪的宋词并不一定就比十五世纪的明诗、十八世纪的清词离现代的读者更远。当我们面对古代,遥想当初,事实上很难做到无动于衷、铁面无私,毕竟那些逝去的岁月,以及与之相伴的多姿多彩的文学,跟我们有着血缘的关系,我们是它的后裔、它的亲族,因为有它们
……[看更多书摘]
后记2008年秋天起,我在复旦大学用了一个学期,给中文系的研究生开一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专题的课。这门课的讲义,经过随后几个月匆匆忙忙的修订,就变成了这本小册子。
上课的宗旨,在当时,就是要跟大部分为一年级硕士的同学一起,进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研究之门。入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不止于一,不过我最终选择的,是阅读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经典的方式。通过阅读近代以来的这些重要的学术著作,我想,或许可以帮助同学比较快地接触到这个领域的研究状况、它的历史以及与这种历史形成有关的思想文化背景、它曾经关注过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采用的方法,等等。而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开始我们对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新的研究,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首先不管怎么说,在我们可以看得见的未来的研究,其实都还只是近代以来的学术史的延续。是近代以来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这一学科,奠定了现有的基础,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经常性的学习和观摩,不但是我们认识前辈、认识学术发展历史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筹划我们自己的研究路向的必要步骤。
第二,从学术史的变迁过程当中,也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科在研究上的推进,尽管要凭着很多人的、很大量的研究成果的积累,但是关键的一步,却往往靠的是个别人或个别著作的“点睛”功夫,这样的研究者或研究著作,我们会视之为典范。在入门之初,研读典范之作,一方面当然是希望自己可以借此取境变得高一点,另一方面,也是要由此了解打通关节,那所谓关键的步骤,究竟在哪里。
第三,所谓典范的产生,当然取决于研究的眼光和方法。只是这学术的方法和眼光,是需要在时代风气里得到提练和磨勘的。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光有对本专业的热情还很不够,还要有对时代的关怀和心胸。
上过这门课的同学,大概都不会忘记,我们曾经是怎样地从刘师培、鲁迅、陈寅恪他们的专业论著中,读到深刻在纸背后面的,那种对于大时代的热切的关怀与深厚的责任感,他们使我们知道,即使是一门研究古典的学问,也并不能躲在冰冷的象牙塔里面完成。
课程结束,讲稿变成了现在的手册。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研究的一种入门书,作为这套丛书的一部分,我想需要补充交代的,还有以下几点:
首先,由于本稿是在原课堂讲义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所以,没能严格按照这套丛书原来规定的体例去做,主要是缺少单独的有关“方法”和“视野”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