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一位女医生的人生感悟
分類: 图书,传记,其他,
作者: 承木兰著
出 版 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1字数:版次: 1页数: 365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8726120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都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我一生中的这些水珠中,可隐约感悟出我们那个时代的人生百味,苦辣酸甜。
本书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记述了自己从出生到成年的独特经历,回顾了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忘事件,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个知识女性几十年的心路历程。
内容简介
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休戚相关。20世纪是中国从屈辱中站立,从动荡、贫弱中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一百年。
本书作者出生于1938年,亲历亲闻了自抗日战争以来的许多事情,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40多年的从医工作,作者见证了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也体味到多方面的人间真情。
在退休以后,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生动、形象地记述了自己从出生到成年的独特经历,回顾了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忘事件,真实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示了一个知识女性几十年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的经历各不相同。透过一个普通人的经历,读者从中可以发现许多、感悟许多。
我们相信,这本书能引起与作者年龄相仿朋友们的共鸣;对更年轻和尚无丰富经历的朋友,也不无启迪。
作者简介
承木兰,女,1938年出生于四川抗战胜利后回到故乡江苏常州。1956年起就读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到上海瑞金医院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工作。1970年随丈夫单位“内迁”至贵州遵义,在一机部第二设计院医务室工作。1976年调入山东省立医院工作。1984年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厦门经济特区工作。 大学毕业后,作者先后发表过医学论文4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实用超声心动图学》、《家用营养医学指导》(与人合著)等。1991年~1998年入选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6年入选世界传统医药杰出人物。曾多次当选为先进工作者,获过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民盟厦门市委常委和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退休后仍参加医疗服务工作,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目录
遥远的童年
寄娘: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校园趣事
有点儿文艺细胞
爸爸一席话,我当了医生
长兄如父
绚丽的大学生活
难忘的实习生涯
内科:“梅心一牛心”
肺科:请把你的口罩解下来
泌尿外科:一场空欢喜
妇科、产科:生命之门
生男生女
儿科:漂亮阿姨来——啰
精神病科:真假精神病
上海瑞金医院——我梦寐难忘的工作圣地
在遵义:噩梦般的岁月
终于病倒
难解难忘山东情
见证厦门
亲人篇
妈妈,我心中的圣母
凤英和阿金
爱屋及乌的婆婆
五个姐妹五朵花
师长友人篇
解剖——张家瑜!
孙桐年教授:我的英语好吗?
非常时期的张姐
邝氏姊弟两教授
赵光胜教授:如兄长般的导师
徐德隆教授:“母鸡和小鸡们”
小黄和小方
晓琳的一生
中药,神了!
老罗
宠物与其他篇
狸猫咪咪
大白儿一哆
美女
缘分
性的困惑
灵魂出窍
梦兆与人生
后记
附:论文
《易经》与医学
书摘插图
遥远的童年
——抗战爆发中出生
人山人海,人山人海啊!如浪滚、如潮涌,成千上万的人,争先恐后地向江边的轮船挤去。呼儿唤女的、哭爹喊娘的,乱成一团,拼命地伸长脖子伸长着手,却总也够不到亲人的臂膀……
这是1938年3月的事。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民党政府当局要放弃首都南京迁去“陪都”重庆。无数大大小小的当官的、不当官的,包括平头百姓,只要能有一点办法,都千方百计要离开江南,走!到大西南去!到陪都重庆去。我的爸妈,随着红十字医院撤离,也挤在这汹涌的人流中。
终于挤到了江边。江边并排着几艘江轮。爸爸奋勇地向前挣扎着、拥挤着,一跳,他上了其中的一艘船。他伸长了手,要想拉着妈妈也能上船。可随着一声长长的汽笛吼声“呜——”轮船起航远去。舷边有些还没站稳脚的逃难的人,一个一个掉下水里。
妈妈用手紧拉住我的姐姐。我家的人力车夫紧拉住我的哥哥,和丫头阿桂一起紧紧攥着家里的行李,他们二人共同紧紧护住我的妈妈——他们的主母。我,则卧在母亲的腹中,那时,妈妈怀着我八个月。终于,我们这帮人上了第二条船,总算到重庆和爸爸汇合在一起。
于是,我在抗战的爆发中出生。生于重庆,起了个小名叫阿渝,大名叫木兰。父亲的意思是希望我能像花木兰那样,替父从军,抵御日寇的侵略——那年头出生的女孩子很多都被叫做木兰、或慕兰,一个意思。多年以后,当我面临考大学选志愿时,爸爸又告诉我,为我起名木兰还有一个意思:继承父志。他希望我即使不能上战场去杀敌,也能像他那样,当一个好医生。这是后话。
——差一点送给别人家
我出生后还不满一岁,就又随家人辗转来到成都。成都,我梦中常想念的第二故乡,虽然在梦里有些场景总是那样如雾如霭,难显真面,却给我留下了桩桩件件难以忘怀的往事。
那段时间,我们家住在水井镇的一个像是四合院的房子。从大门口往里走,有一条长长的通道,我家住在最靠里面的左侧,共有三个房间。我家对门住有一户,是位国民党某军官的太太。军官难得回来,平日只有太太一个人在家。自我们家搬去后,军官太太对我喜欢得了不得,跟我妈妈说过多次:“承太太,你家已经有了一儿一女了,这个女娃儿就送给我了吧。”此话说过一次两次好多次后,妈妈就说:“这要跟我家先生商量呢。”其实妈妈也想:战火纷飞的,如能把这小女孩送给一个好人家,也算是她的福分。谁知爸爸一听,就说:“再多也不送,再多也不送。”一边用两手横抱着我,向左向右轻轻地摇摆。此后,不论我当时如何哭闹,只要爸爸用这个姿势抱起我,轻轻摇几下,我便不会再哭了,还睁了两只大眼睛细细瞧着爸爸,一面咿咿呀呀地和爸爸“说”话了。所以后来妈妈常跟我说:“你只差一点点就送给了别人家,你以后长大了,可要好好地孝顺你爸爸。”
军官太太没能讨得我这幺妹,仍然和我们家关系很好。那时候,国民党军官常发一些铜牌牌,供他们看电影,不用再买票。他们家经常大把大把地送给我家铜牌牌,我们家大大小小的便用这些铜牌牌,看了无数不花钱的电影。记得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许多美国著名的歌舞片如《出水芙蓉》什么的,当然也有国产片。兴许是电影看得多了——电影可是个综合性的艺术——开启了我的“唱歌细胞”。我在很小的时候,有些歌曲只要听过几遍,就会唱。比如《夜半歌声》中的“空庭,飞着流萤……”,尽管唱的时候并不懂得何意,还会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加上我认为很到位的形体动作,边唱边舞。因此,傍晚或晚上常常是我“表演”的时间,而大人们也总能被逗得满心欢喜:“瞧这幺妹,人那么小就唱得那么好,真不错。”
——“花生米”飞了
尽管四川是大后方,日本的飞机亦还是常能深入腹地,沿途狂轰滥炸。随着“呜——哇,呜——哇”警报声由空袭警报节节攀升成紧急警报,人们都倾城出动。城东的人向城西跑,城西的人向城东跑。扶老携幼、大包小裹的滚滚人流,惶惶如过江之鲫,匆匆窜动,向着他们心目中认为较安全的“那边”的防空洞投奔。但事实上,哪里的防空洞都不一定安全。那年头常有报道:一个炸弹在某防空洞洞口爆炸,坍塌的砖块瓦砾堵死了洞口,整洞的逃难者全死在里面。
我们家从不参与这种“逃难”。妈妈说过,与其一家人外出逃难被冲散、被炸死,还不如大家躲在家里,要炸死也一家子死在一起。
这天下午,照例的又是一次空袭,照例的有成百上千的平头百姓们惶惶然逃难。妈妈给了我一把油氽花生米,叫我只准站在门口看看,千万不可走开。我一面一粒粒慢慢地吃着花生米,一面弄不明白为何总有这样热闹的事情发生。忽然“哇——”我嘹亮的哭声引来了妈妈和家人们:
“怎么了?阿渝,怎么了?”我伸出胖胖的小手,指着一个向天上飞去的褐色东西一——蜜蜂——说:“花生米飞了。”原来是我的一粒花生米掉在地上,我去捡时却误触了旁边的一只蜜蜂,当然这“花生米”就要飞走了。这事,等我长到老大,家里人还常拿我取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