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鲁滨逊: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
分類: 图书,少儿,儿童文学,名著少儿读本,
作者: (加)特雷尔著,王小平译
出 版 社: 湖南少儿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3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3583708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这部小说不但具有鲁滨逊式的创造文明的传统主题,也有作者一贯独具的加拿大丛林文学特色。也就是说,它既是一个情节曲折、內容复杂的动人故事,又是一本在加拿大拓荒、生存的基础常识手册。小说中对森林和各种动植物的描绘极为细致,几个孩子富有创新性的各种生存方式对任何时代的孩子都有启发意义。更为可贵的是,特雷尔夫人在这部小说中寄托了她对加拿大社会发展的理想。四个孩子中两个是苏格兰后裔,一个是法国后裔,还有一个是印第安人,每个人都为在迷途之中生存下来这个共同的目标尽心尽力地奋斗,个个都具有勇气、毅力和献身精神。他们不仅克服了种种困难生存下来,最后甚至和印第安人部落化敌为友。这正是加拿大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民族团结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而这个国家之后也确实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雷尔夫人手愧为对加拿大精神先知先觉之人。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媒体评论
《加拿大的鲁滨逊》表现了一种加拿大精神,尤其是拓荒时代的精神。特雷尔夫人也许不曾料到,她通过这部作品把加拿大精神反映得如此透彻。
——约翰莫斯(加拿大著名文学评论家)
《加拿大的鲁滨逊》故事来自拓荒时代的真实生活,书中对加拿大植物的描写和地方历史的介绍很有特色。
——威廉纽(加拿大著名文学史家)
特雷尔夫人和妹妹穆迪夫人是加拿大妇女文学的先行者,是拓荒文学的开创者,是加拿大早期文学中灿烂的姐妹双星,也是自强不息的成功女性的杰出代表。
——赵慧珍
书摘插图
第1章
“清晨向长空射出明媚的光,
照遍加拿大,把大地展现给上苍;
加拿大的衣袍洁白绚烂,
海岸边大洋的巨浪在翻卷。”
——《雅各移民歌》
莱斯湖和安大略湖之间有一片幽深而肥沃的山谷,四周高山环抱,山上树木丛生,山顶上长着一片一片的橡树和松树。山坡和淤积出来的山谷低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好木材,有枫树、柏树、铁杉,等等。风景如画的山谷里处处是奔流的清澈小溪,溪水纯净凉爽,山谷也因此得名“清泉谷”。
如今这片土地已经被全面开发了,但在我的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野——只有两个小农场,农场上的住户占有这一大片土地。要说这一带土地归谁所有,也只能说归四处游猎的印第安部落所有——依照印第安人的森林约法,莱斯湖以北的土地都归他们所有。
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奔波惯了的人一旦在精耕细作的田地间和花朵飘香的果园里安顿下来,整天看到的是井井有条的农场和成群结队的牛羊,那可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比如说繁华整洁的科伯镇,如今已是安大略湖的重要港口,可当初,它不过是一个小村子,村子里的全部建筑不过是几座木头房或者砖房。今天快速发展的合浦港一带那时还是一片景致不错的荒地,连一棵能供拓荒者砍伐的树都没有。而那片辽阔壮美的水域上那时还没有开风气之先的船只来运载加拿大富饶的物产,也没有汽船轰鸣着给北部和西部的森林地区运来潮水般的移民。如今人迹罕至的孤寂荒野已变成丰产的田园。上帝的恩赐加上时光和人类的勤劳,什么事做不到呢?光荣和辉煌属于上帝,因为我们受到这样的教导:“没有上帝建立城市,建立城市的劳动就是徒劳;没有上帝守卫城市,城市就不能被守夜人唤醒。”
不过言归正传。首先我要给年轻的读者们介绍清泉谷的开拓者。
十八岁的列兵邓肯马克斯韦尔来自苏格兰高原,在魁北克战役中作战勇敢,深受上校赞许。战争快结束吋,邓肯受了伤。医院里挤满了伤病员,部队只好把邓肯安顿在魁北克郊区一个贫穷的法裔加拿大寡妇家里。寡妇家里有一个和他年岁相当的小伙子,还有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黑眼睛姑娘。虽说邓肯是个外国人,当时还是敌人,寡妇和家人们却都尽心尽意地照料他。寡妇佩洪家像个寄宿店,家里寄宿的人多,她忙得团团转,腾不出很多时间照看邓肯,于是邓肯就基本上由寡妇的儿子皮埃尔和女儿凯瑟琳包管了。
邓肯性格开朗,心胸坦荡,很快就赢得了皮埃尔和凯瑟琳的敬重。国家之间有偏见,语言和民族习惯也不同,却丝毫未妨碍这个年轻的苏格兰高原人和房东的孩子们建立深厚友谊。不久,部队要开回英国,邓肯的身体也已复原,完全可以归队了。分别时几个孩子自然难分难舍,尤其是可怜的凯瑟琳!这时候她才明白自己那颗年轻纯洁的心为何这般痛苦,原来是舍不得与她的病号分开。邓肯心里同样难受,也不愿意和他这位可爱的小护士分离。这一去是很多年,还是一辈子,他说不上,但走之前他一定要告诉凯瑟琳她对他是多么重要。他悄悄对她说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来娶她为妻,凯瑟琳红着脸一边哭一边答应要等着那个幸福的日子,并答应非他不嫁。皮埃尔则承诺一定站在朋友一边,不让凯瑟琳变心。他老老实实地说:“伙计,凯瑟琳漂亮活泼,你走后,肯定会有许多人追她。”
人们常说真爱之路不平坦,但我们这位年轻的高原士兵和他的未婚妻的真爱除了别离之外再没有受到其他干扰,因为以感激和尊敬为基础的爱情在分离后只会更加稳固。
漫长的两年时光过去了,团聚的希望依然渺茫。但就在这时候,邓肯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落了残疾,不能再为国服务,就领了养老金退伍了。当时的养老金钱也不多,他随即便返回魁北克寻找心上人。短短两年间,发生的事情倒也不少:寡妇佩洪死了,快乐开朗的皮埃尔找了个木材商的女儿,到她家做了上门女婿。凯瑟琳在魁北克举目无亲,只好跟哥哥和嫂子西去,住到了蒙特利尔北边的一个小移民区里。
邓肯一贯执著。他一路寻找,也到了那儿,不久就娶了一心爱他的凯瑟琳。有一点他二人完全一样,这就是两人信仰同一个宗教。
安大略湖沿岸的好多地方皮埃尔都到过,也经常和一些印第安朋友在安大略湖和莱斯湖之间的地方打猎。如今他想和邓肯一起去林区开荒定居。他事先看好了平原和莱斯湖之间的一块坡地,觉得在那里安家再好不过了。邓肯一见那块地方也欣然同意。那里地势平缓,不像他的故乡苏格兰高原那样粗犷,四下光秃秃的。说实话,邓肯是打心里喜欢这片山地。那个年代,林地未经开垦,占有一片土地完全是自己的事情,所以邓肯同意了大舅子的提议,和他一起在这片坡地上开出一条路来,并建起房屋,开地播种,然后回去接妻子来安家落户,很快成了这儿的农场主。别人也是这么做的,建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居住地,有的后来还当了村里的头,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呢?现在回头看我们这两位林区开拓者的创业生活,的确是起步艰难,但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皮埃尔早先就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伐木工,而苏格兰士兵对荒野中的艰难困苦早就习以为常,何况他在山区长大,从小就不怕狂风暴雨,也不怕忍饥受饿。但是我的本意并不是要讲述我们这两位年轻的开拓者和他们的年轻妻子如何勇敢面对各种艰难考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