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无疆
分類: 图书,体育/运动,足球,
作者: (英)罗文著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7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118809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足球无疆》由著名足球节目主持人 黄健翔、著名足球评论员 周枫、《体坛周报》副总裁、体育记者 颜强、著名足球评论员 徐阳、尼克穆雷、汉弗莱肯李斯德、皮特梅、基德吉列等力荐。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于上世纪80年代.从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来到中国,足球——这一没有国界的运动,成为他了解中国的最佳媒介。他组织留学生足球赛,创立万国群星足球俱乐部,傲电视台足球评论员,为中国业余足球的发展呐喊助威。同时,他也见证了中国职业足球运动的沉浮荣辱,认为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只有精英足球,没有草根足球。
本书还记录了作者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反映了中国20多年来的变化。本书英文版于2008年在英国出版后,受到《华尔街日报》《泰晤士报》,路透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
作者简介
罗文,英国人,奥德赛媒体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万国群星足球俱乐部的创建人。1987年来到北京,在中国生活近20年。目前从事除职业足球外一切与足球活动相关的活动。
目录
自序 运动精神
第一章 学会忘记规则
第二章 足球是圆的,场地是方的
第三章 致富是个伟大目标
第四章 宣传
第五章 自由旅行
第六章 同父异母
第七章 美丽的运动
第八章 多元文化疯狂的途径
第九章 足球博学家
第十章 快餐足球
第十一章 我们不可战胜,你们傻X
第十二章 计划革命
第十三章 中国的足球自杀指南
第十四章 左乃右,右即是左
第十五章 从农村包围城市
第十六章 利物浦的故事
第十七章 一个“非典”,两场赛事
第十八章 拍皇马屁
第十九章 还需要足球快餐吗?
第二十章 学足球,踢足球,以球为生(循环往复)
第二十一章 叶公好龙
第二十二章 现在或者以后的中国
后记
中文版结束语
媒体评论
中国人到底爱足球么?中国足球到底是怎么回事?请看一个英国人眼里的中国足球,也许,中国足球,不仅仅输在球场上,而是早就输了。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这样的思考,中国人自己也不是没有,只不过,由一个外国人说出来,至少不会被骂作“卖国贼”了。那么,为这样的忠言和良药大声叫好是不是也有风险呢?我想是旨定的。但是,当丁个老外部可以为我们的事情如此认真、较真的时候,我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躲避吗?都好好地看看这本书吧,别再不切实际地清淡足球,拿足球当做安慰剂了。足球,远不是我们生活里最糟糕的东西,或者说,足球运动本身,本来就是美好的,魅力入穷的,是我们自己把她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还给足球一个清白吧。感谢罗文,为了中国的足球,你做了我们很多人应该做而没有做不敢做的事。谢谢!——著名足球节目主持人 黄健翔这是我所见过的第一本写中国业余足坛的书籍,其实作者更是想通过足球这一载体反映中国过去20年的变化,非常值得一读。——著名足球评论员 周枫罗文的观点和声音,总是最为尖锐激烈的。我们都想看到中国的足球也能站上世界台面,哪怕好高骜远,也都觉得悄有可原。然而罗文从来下沉迷于幻想、从来不回避现实的困顿。心中有话,他总会百无禁忌地脱口而出。只有一个真正热爱中国足球和中国的人,才能如是真诚。——《体坛周报》副总裁、体育记者 颜强罗文目前正在从事他的”草根足球”计划,这刘普及和推广足球在普通百姓中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足球在中国沒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如果没有孩子喜欢踢足球,那中国足球何谈走向世界?——著名足球评论员 徐阳通过与中国热爱足球的人们的互动,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人了其中。——《华尔街日报》网站 芮莎玛帕蒂《足球无疆》指出了中国足球面临的根本问题,只有精英足球却没有草根足球。——路透社驻北京记者 尼克穆雷一个英国人试图让中同人也接受他所喜爱的美丽运动。却成了电视人。深刻,明智而且非常有趣味。——《泰晤士报》网站 里克伯德本特或许你可以鄙视足球,但你仍旧会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它记录今天中国新奇和辉煌。……它是一木精彩充满诙谐幽默的书,它深度反映了这个国家以及那里的人民。——《中英商务评论》 汉弗莱肯李斯德作者坚持自己信仰,把痛若和失望揉进了一本充满趣事的书中。……甚至对那些不喜欢体育的读者来说,也很容易跟随作者的感情进入状态。栩栩如生的章节描写,文化视角以及对数个重大事件的见证组成了他对过去20年中国的印象。——《中英商务评论》网站 基德吉列这是一本非常有趣而且写作优秀的书,讲述了一个男人用一个足球闯荡中国的故事。——足球365网站 皮特梅
书摘插图
第一章学会忘记规则
在来中国前的那年,我在英国利兹大学的中文老师开始教我中文。和其他学生一样,那时候的我对中文完全不了解,我们从学习简单的数字开始,一、二、三,中文似乎看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当老师教我们写汉字“四”的时候,就开始让我们这帮调皮的学生犯难了,从四开始似乎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对于一个初学者也许当时并不会完全明白,但是那时候我们的中文老师们还不时地教给我们一些中文有趣的事情。就我而言,他们为我准备了中国人特有的幽默。经历数周的入门学习之后,我们年长的中文老师开始给我们每个人起中国名字。在给一些同学起名字过程中,老师就制造了不少乐趣。
当轮到给我起名字的时候,老师告知我的姓“Simons”比较难找到合适汉字对应,所以她帮我挑了一个双姓。她告诉我双姓在中国非常罕见,我当时感到非常自豪。关于我的名(Rowan),她说可以直接音译成对应的汉字“罗文。,并说中文意思是一种生长于苏格兰山区的小树,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把对应的汉字写在黑板上,她告诉我说我的名字叫做“西门梓”。
在我们都有了相应的中文名字之后,老师开始给我们上口语课,并把这些名字应用起来。教我们口语课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国老师,她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记住自己的名字并且站起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说出来:“你好,我的名字叫做……”
我的一个叫做Gabriel(加百利)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说道:“你好,我的名字叫做狗不理,”年轻可爱的中国老师有点忍俊不禁,她告诉Gabriel中国天津有很多人叫这个名字,将来他有机会去中国了,一定要去那里看看。他可以在那里结识好多朋友,并且人们都非常乐意与他分享一种小吃。
当轮到我的时候,我立马站起来并且非常自豪的说:“你好,我的名字叫西门梓。”似乎我的名字也让她乐了起来,她说她可以教给我一句特别的话,当我去中国的时候可以常常用到,而且很容易结识新朋友。当时的其他同学没人有必要记住这句话,但是我需要记住,当然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在中国结识更多的朋友,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记住这句话上。
当我在1987年9月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的时候,我遇到的第一个中国人就是在北京首都机场入境处的一个官员。终于等到了我用中文在中国人面前介绍自己的机会,心里难免有几分激动。我把我的护照递过去,他看了看我的护照,然后盯着我脸上看,我脸带着微笑,十分清晰地说道:“你好,我的名字叫西门梓,我是西门庆的儿子。”
在中国,每次当我以这种方式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没有人不会大笑,而且都会非常友好的帮助我,经常请我去跟他们一起吃饭。女士们在听到这个介绍之后会有一点点的尴尬,但是马上会用手遮住嘴,然后发出咯咯的笑声。在那之后的几个月里,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人们在听了我的介绍之后会有如此反应,但是这成了我来中国之后第一个珍贵的经历一一每个中国人都非常友好,尤其是在听了我的自我介绍之后。后来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缘由,但我认为中国人有一种特有的幽默。
尽管到处都是脸上带着微笑的人们,但是即使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每一个从英国过来的人来说,中国在他们的脑海中仍是一片空白。好像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在国营单位工作。我发现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工作单位好像负责人们生活中的一切,从吃饭到学习,到发“飞鸽”牌自行车,结婚甚至生小孩。
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被大家熟知为“北外”,就是“工作单位”之一,它有自己的学校、医院、保安,所有能够想到的社会功能机构似乎都能在里面找到。
正如其名字所指,这所院校是一所专门的语言类大学,其中许多学生毕业之后就是消失在日益壮大的外交部各部门中,我曾经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大使馆遇到过不少我的同学。但是,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北外的职责已经延伸到包括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习中文的服务。
我是随利兹大学的中文学习组来到这里继续学习中文的,尽管在来之前就听说,学校已经为我们这些留学生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当我们抵达之后发现,第一印象就是我们住进军营。
作为对等交换学生,我们所谓的豪华的私人学生公寓就是一幢拥挤的水泥楼房里摆着两个铁床,木书架以及摇摇晃晃的桌椅。我们同行的同学中不少是英国的社会党党员,他们甚至都说这样的条件难以接受。房间里没有热水供应(必须拎着红热水瓶去打水),而且所有人公用的洗澡堂每天也只开放几个小时。
我们好奇地去食堂吃饭,却发现中国学生并不像我们在国内一样可以吃:明治,他们没有英国早餐,或者便宜的印度咖喱。相反,他们排着队(比我们想像的要早得多)去吃早餐,中餐,晚餐。他们吃的东西在我们看来更是稀奇古怪,穿着白色制服以及带着白色帽子的大师傅在窗口提供当时还说不出名字来的食物,什么海鱼、米饭、稀粥、泡菜等都有。
在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土豆是人们的主食,而在中国,白水煮的米饭就着各种各样的菜吃成为三餐的主流,米饭中偶尔会蹦出砂子,一不小心就会磕掉大牙。到了冬天,让我惊讶的是大白菜突然出现了,食堂的厨房甚至居民楼的门口到处都堆着白菜,一直要持续好几个月。
虽然我们这批抵达的留学生中没有人对中国有太多的了解,但我还是从之前一年作为交换学生来到这个“工作单位”的“师兄”们那里了解到一些情况,操场是一个公共的区域,似乎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在操场上进行,甚至还被学校用作全校学生集合场所。通过观察发现,北外有自己单独区域的运动项目就是乒乓球、排球以及篮球。而羽毛球似乎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只要有一定的空间,哪怕是在学校的道路上,架上网就能开始。
在学校的一片空地上有数排乒乓球台好像特别受欢迎。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砖块垒起来的界网,所以它们远比乒乓球耐用。乒乓球在水泥台上来回蹦跳,数千次的发出砰砰的响声甚是悦耳。我现在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人在乒乓球项目上为什么如此强大,因为它是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乒乓球虽然是一项舶来运动,但是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比较重要的部分。
因为“工作单位。管理所有的运动项目,一些特殊的体育设施像足球场草皮以及全天候的网球场,由于担心公众会对其损耗,所以平时并不开放。只有一个例外,如果单位领导喜欢某个体育运动,那么就可以不受限制的使用,我们学院的领导好像都比较喜欢网球。
学校的足球场很容易找到,一片尘土飞扬的空地,两端各摆上一个球门,似乎就是足球场。与其说是足球场,倒不如说是一个军队集合的操场,事实的确如此,同学们每天都需要在这里集合。四个年轻人在一端球门练习射门,而在另一端一群人在练习剑术,球场上的草显然是野生的,秃一块长一块,深一块浅一块。
回到学生宿舍,我们介绍认识了我们的中国同屋。他们都是模范学生,将来都是中国各个行业对外的窗口,所以他们已经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对于进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中国学生来说,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故事,我们听了之后都觉得自惭形秽。
我的室友施建华来自中国中部省份,在全国成千上万的学生竞争的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进入北外学习的机会,他家里没有任何的关系背景或者财富。所以他考取北外成了家乡人民的骄傲。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互相学习,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的文化,我们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们之间完全是共通的,但是作为一个处在不同国家城市、甚至文化中的市民,我们又有太多的区别。
在我们看来像监狱的学生宿舍却被他当做是豪华酒店,这是我们认识的第一天他告诉我的。在中国学生的宿舍里,六个人共住一间与我们一样大的房间,而我们的食堂在他们眼中就是学校最好的食堂。
安顿下来之后,我发现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都有一定的松动。个人清晰地感觉到,我不是被送到一座监狱,也不是送到一所大学,而是被送到了一所中国版的英国寄宿制学校。
与欧洲大学里的学生享受着学习安排的自由不同,这里每天的课程都是被设置好的,每天早上开始,晚上自习,一周六天。那个时候,我们的自由甚至还有一定的限制,大门口有保安,每座公寓的大堂里也有人看守。晚上关门的时间比英格兰的酒吧都早,晚上回来晚了,只有在大门上使劲地捶,才能让惊醒的看门人给你开门。
宿舍楼的按时熄灯锁门制度似乎让人不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原来有很多办法应对锁门制度的,因此每当我们外出晚点回宿舍时并不会那么坐立不安了。我们开始慢慢适应新的条件以及如何应对出现的困难,例如你需要提前3—8个小时预约给家里打电话,而不是随到随打。我也慢慢地发现宿舍生活没有那么恐怖了。
一些英国同学很快发现了好几家比食堂好的饭馆,其中一家就在学校里面,他们提供好多好吃的中国菜,其中包括饺子、包子以及便宜的啤酒。在我们英国学生的眼里,这里啤酒确实非常便宜。
当然,从利兹大学过来的英国学生并不是这个校园里惟一的外国学生群体,我们一些关于校园以外的信息都是来自那些在北京呆了超过一年的学生,他们被中国人称为“中国通。”其中还有不少是在中国出生的外国孩子,他们也从意识上把我们这些刚来的当做外国人。
那个时候的中国似乎成了世界各国人们融合的地方,它的大学成为有点像嬉皮士联合国。作为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中国重新建立了它与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友谊,像苏联、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蒙古以及古巴等国家的学生在政府项目的赞助下来中国学习。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已经开始了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迅速与其他很多国家成为了朋友,其中包括非洲、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
……
书摘与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