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

分類: 图书,政治 军事,政治,中国政治 ,
作者: 徐勇著
出 版 社: 中国物资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338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473080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乡土社会的改造和建设,认为传统乡土社会是自然成长的,而当代乡土社会则是国家建构的。国家建构乡土社会就是根据国家意志将国家制度渗透到乡土社会的过程,由此形成“制度下乡”。国家建构、乡土社会和制度建构形成当今中国乡土社会变动的内在逻辑。当然,当代中国乡土社会并不是国家制度、政策的复制品。一方面,国家建构乡土社会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乡土社会的历史、传统和现状,才能有效贯彻国家意志;另一方面,乡土社会也会按照自己的意志,以自己的行动改变国家行为。乡土社会实际是国家改造与乡村自我塑造的双向运动过程。本书运用现代国家建构理论和方法,对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土地问题、村民自治、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创新观点,对于深入认识当代中国乡土社会的变动具有独特价值。
作者简介
徐勇,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法学博士,全国首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国首批教育部“长江学者”文科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政治学与农村问题研究,基层治理与群众,自治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代表性学术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流动中的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等。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2006年11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就“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作了专题讲解。 主要社会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
目录
引论
“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
一、现代国家的组织形式:民族-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制度体系:民主-国家
三、“回归”抑或构建:现代国家在中国
政治学研究:从殿堂到田野
一、实证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的进入
二、实证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的运用
三、实证方法在中国政治学的走向
当前中国农村研究方法论问题反思
一、方法论问题的发生
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限度
三、转换和丰富研究视角
第一篇 现代国家与“三农”问题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何以发生:现代化进程
二、“三农”问题何以表现:国情与特点
三、“三农”问题何以解决:现代化取向
阶梯性社会与“三农”的提升
“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
一、小农之“小”与社会之“大”
二、“小农”与“社会化”的张力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一、小农经典理论的经典与力所不逮
二、社会化小农:定义界定与条件分析
三、社会化小农: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四、社会化小农:理论与现实意义
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
一、是“组织农民合作”还是“农民合作组织”
二、是“原子化小农”还是“社会化小农”
三、是“农民善分不善合”还是“农民善分也善合”
四、是封闭的“集体合作”还是开放的“专业合作”
第二篇 现代国家与土地问题
现代国家建构与土地制度变迁
一、“土地归公”:民族-国家的逻辑
二、“地权属民”:民主-国家的逻辑
土地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问题
防止无地青年“农民”游民化
第三篇 现代国家与村民自治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
一、政权—政党—群众:村民自治的背景
二、吸纳—参与—主体:村民自治的发生
三、制度—示范—创新:村民自治的成长
四、沟通—整合—草根:村民自治的走向
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
一、村民自治的成长空间:行政放权
二、村民自治的成长基础:社会发育
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利保障与社区重建
一、从组织重建走向权利保障
二、从乡村改造走向社区重建
村民自治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
一、村民自治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
三、在发展村民自治中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
一、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动因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发展的总体态势
三、基层民主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四、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趋向
第四篇 现代国家与乡村治理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一、“无根的统治”:“政权下乡”的表象化
二、国家扎根:政权下乡的深化
“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一、组织与动员:政党下乡
二、政党整合的精英制与社会化
三、政党整合的民意基础扩展
“行政下乡”:动员、任务与命令
一、动员:行政机制的渗透
二、任务:行政机制的介入
三、命令:行政机制的扩张
“政策下乡”及其对乡土社会的政策整合
一、伴随“政党下乡”的“政策下乡”
二、“土政策”与政策整合的复杂性
“法律下乡”:乡土社会的双重法律制度整合
一、伴随“政权下乡”的“法律下乡”
二、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同一、冲突和整合
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农民权益维护
农产品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
一、统一征购:产品的国家化
二、“瞒产私分”:无权者的抵制
论农民劳动的国家性建构及其成效
一、统一调配:劳动的国家化
二、“出工不出力”:弱者的武器
第五篇 现代国家与新农村建设
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国家与社会的二元整合:城乡分化
二、国家与社会的一体整合:建设新农村
从“农村包围城市”到“城市带动乡村”
一、世纪之变:从农村到城市的战略转移
二、城市带动乡村的机制
三、城市带动乡村的条件:新城市建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一、农村社区:建构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基层管理体制创新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一、现代国家建构与乡村整合
二、庞大的政府体系与弱小的农业财政
三、城乡统筹与农业财政的终结
农村微观组织再造与社区自我整合
一、乡村治理体系中社区民间组织的缺失
二、杨林桥社区建设的动因及自我整合机制
三、社区自我整合的效能与启示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现代国家与“三农”问题
现代化视野中的“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性问题。这一问题能否解决,关系到社会的走向和人们的命运。如何看待和怎样解决“三农”问题,也引起了不同的争议和看法。作者认为,必须将“三农”问题置于现代化视野中才能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存在的长期性和有效解决的紧迫性、艰难性。
一、“三农”问题何以发生:现代化进程
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特别发达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主要是农业文明史。在中国长期历史上,农业、农村、农民一直存在,却没有所谓的“三农”问题。
“三农”得以成为一个问题,深刻的根源是现代化进程。在以农业为主导盼传统社会,农业是主要产业,农村是主要区域,农民是主体成员,因此无所谓“三农”问题。任何一个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都不得不重视农业,以农为本。“士农工商”,农民的地位仅次于官员。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农”的地位日益降低和边缘化,从而成为一个影响乃至决定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政治社会问题。
首先,现代化社会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的。传统农业的手工生产方式难以提高生产效率,经济增长速度相当缓慢。同时,农业受制于自然,面临各种自然风险。在市场风险面前,分散的农业也难以与组织化的工业相抗衡。与新兴的工业相比,农业处于弱势产业,因此产生了工农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