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电影手册(第2辑)
分類: 图书,艺术,影视,影视作品与评论,
品牌: 程青松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209048897
·条形码:9787209048897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青年电影手册(第2辑)》讲述了:踏入2009年,回顾2008年中国电影环境,我们深深感觉到中国电影批评实际上也已经站在转折点上。下面的文字将大致说明《青年电影手册》的立场和意见,也将说明我们对电影批评环境的期望与呼吁。我们对中国电影批评的几点看法。一,缺少自觉的反省,电影批评变成歌功颂德的工具,致力于营造“儿童化的成人世界”,走向低俗,去制造廉价的甚至欺骗性的“歌舞升平”。缺少对电影内容及形式的理性怀疑和反思。二,市场经济所特有的牟利倾向驱使电影批评机构和个人纯粹为金钱而评论,淡化乃至忘记了自己所承担的批评责任,任意炮制“电影票房泡沫”,沦为商业的“皮条客”,理论成为论证票房至上的工具。三,被主流媒体操控主导了主流舆论,电影批评语言风格呆板,简单地模仿、照搬、甚至挪用外来理论资源,不再遵循理论自身的逻辑(科学逻辑与创造逻辑),而必须遵循媒体的逻辑(一切以主流舆论为转移)。四,批判地反思电影的目的在于批判地重构电影,对这一点,从法国新浪潮的巴赞、特吕弗到台湾新电影焦雄屏、吴念真,所有真正的影评人都不曾讳言,而中国电影批评仅仅停留在思想的表达上,实践性不足。五,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日,谢晋导演去世也令我们感觉哀伤,特发朱大可先生对谢晋电影进行批评的文字,这恰好是我们对谢晋导演真诚的纪念。
六,2009年,当《南京南京》这样一部商业消费国耻的怪胎电影以买断一切媒体资源的方式恣意污染我们的视听的时候,我们深知中国电影批评的道路还极其漫长。因此我们将崔卫平、郝建、朱大可、张献民,杜庆春,钭江明,李多钰等电影批评家的文字郑重地推出,也算是为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做一点我们觉得应该做的事情。《青年电影手册》也将以“批评”的姿态持久、深切地关注中国所有的电影。
我们正面临的电影批评环境
社会愈加开放使得外来学术的译介(作为必要的可参考思想资源)和本土信息的获取(作为批判主体的认知-体验平台)成为可能,我们认为电影批判主体(批判者本身)的认识、认知、洞察与感受能力达到与其自身使命相当的水平,而充分展示了其内在矛盾与张力的电影批判客体自身的总体化(萨特语)为批判主体形成思想提供了前提。主客体达到了历史所能容限的成熟度,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我们期待的改变与我们的决心
第一,反省性的批评首先是对观众习以为常的,或电影工作者有意为之、刻意雕琢的电影艺术的批评,同时,也是对电影艺术由以呈示或掩饰的社会现象的批评。
第二,科学的批评思维必须具有独立的、非依附性的品格,以自由意识的充分展开为前提、为基础,理论地把握批评客体达到的客观性、系统性。
第三,立足于对本土社会生活现象、新工业文明时代及电影作品的关系在张力性质上的深刻把握,创造性、构建性地发展出独属于自己的批评话语系统,形成既能包容电影艺术的统一性、又着力于中国电影批评与文化省思的强有力的解释框架和知识体系。
第四,以电影批评影响电影创造乃至推进电影创造,是独立批评的核心意义所在。
对我们来说,电影不仅仅是艺术,电影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相信中国电影有更多可能的作为,我们渴望得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援。
作者简介程青松,青年编剧,电影批评家。担任编剧的电影有《电影往事》、《沉默的远山》、《丛林无边》、《幸福成本》、《晚安重庆》等;著作有《国外后现代电影》、《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看得见的影像》。2009年出任《青年电影手册》主编。
媒体推荐《青年电影手册》开拓希望的路,我们都在路上。
——刘晓庆
愿《青年电影手册》伴中国电影茁壮成长。
——李亚鹏
青年爱电影,电影就永远年轻。
——倪萍
青年永远电影,电影永远年轻。
——田原
关心电影,关心《青年电影手册》。
——赫蕾
愿《青年电影手册》为越来越多青年热爱。
——佟大为
愿我们的电门,从这里走向世界。
——郭晓冬
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来关注我们的电影产业。
——姜宏波
电影创作应该是自由的梦想。《青年电影手册》的批评也应该是:自由加独立,梦想与激情。
——姜文
坚持独立批评的精神,看《青年电影手册》
——王小帅
电影永远是青春的梦想。
——李少红
关注电影本体,促进电影实践。
——路学长
热爱电影就把《青年电影手册》天天装在兜里放在心上吧。
——顾长卫
电影与青年同在,即使在侯麦、伊斯特伍德那样的青年。
——章明
期待《青年电影手册》成为浩瀚影海中的灯塔。
——肖风
期待《青年电影手册》。
——宁瀛
不弃良知,独立品格,为电影人生之尊严,勇敢批评。
——王超
编辑推荐《青年电影手册(第2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自觉反省!独立批判!中国青年自己的《电影手册》。
目录
宣言:青年电影手册的立场与态度程青松耿聪
第一幕 主流电影批评
四月,裸奔的季节——对陆川票房到1.5 亿的言论有感程青松
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崔卫平
论《南京!南京!》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无视何可可
《集结号》的Kitsch美学与叙事崔卫平
《集结号》吹响的义务和任务杜庆春
《投名状》中庞青云:大恶之下,焉存小善郝建
《立春》:崇高的荒诞或荒诞的崇高李多钰
《立春》和《左右》:创作者的道德悖论浦敏枫
《梅兰芳》:主题离散与政治解决郝建
电影节归电影节《梅兰芳》归梅兰芳崔卫平
失踪的时代钭江明
《赤壁》: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寓言安德鲁·萨尔瓦
贾樟柯变脸——评《二十四城记》王小鲁
方励:电影就是我生命最大的快乐与梦想宋健君
杜庆春;电影,一种生产领域耿聪
第二幕 改革开放30周年电影纪念专题
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国电影宋健君
《似水流年》:1978-2008我们的银幕记忆唐科程青松
“谢晋电影模式”大争鸣——关于80年代文化复苏浪潮的黑色记忆朱大可
纪念谢晋:守住独立言说的底线丁尘馨
第三幕 独立时代
(一)独立电影评论
不透明的疆界张献民
朱其:DV影像对底层社会的表现张亚璇
DV主义崔子恩
(二)新锐导演访谈
高文东:《美食村》放弃电影语言的经验李名
禾家:《大地》一首长得像纪录片的诗耿聪
郝贻锋:找寻那片青春的迷离天空宋健君
(三)纪录片浪潮
村民影像计划报告吴文光
纪录影像的历程张献民
超市景观徐展雄
(四)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独立影像
中国独立电影在海外JudithPernin
第四幕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纪念专题
在安东尼奥尼的影子里徐展雄
这些电影的结尾王杨
你想要什么?——从小说到电影张旋
我记忆中的安东尼奥尼侯宇靖
五、电影节(展)指南
第五幕 2008年冲击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
第五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第五届纪录片交流周
云之南纪录影像展
第13届香港录象和数码短片节
第13届韩国釜山电影节
第21届日本东京电影节
亚洲地区的电影节指南
法国《电影手册》最美100部电影
《娱乐周刊》25年来100部新经典电影
第六幕 青年电影手册电影图书推荐
后记我们的电影死了吗宋健君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第一幕主流电影批评
《集结号》的Kitsch美学与叙事崔卫平
我著文谈过《集结号》的叙事,现在来谈谈它的美学。而认识这种美学的性质需要事先做一些功课,做功课有一些难度,但不是特别难。
有一个词始终没有流行开来,尽管与这个词关系紧密的米兰·昆德拉被认为是“小资先锋”读物,可见“小资”也是靠不住的。这个词叫做“Kitsch”,80年代末中国读者在昆德拉那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已经遇到过。但是这本书中文译者将它的意思译反了,译成了“媚俗”,即讨好别人的意思,而这个词更准确的意思是“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一般现在学界译为“刻奇”,这个音译出于无奈,但是总比译反掉了好一些。
昆德拉反反复复提到这个词大约有这样几个意思:一,自我感动及感伤;二,难以拒绝的自我感动和感伤;三,与别人一道分享的自我感动与感伤;四,因为意识到与别人一道,感伤变得越发加倍;五,滔滔不绝的汹涌感伤最终上升到了崇高的地步,体验感伤也就是体验崇高;六,这种崇高是虚假的,附加含义大过实际含义;七,当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谁要是不加入这个感伤的洪流,就是居心叵测。八,这是最主要的,Kitsch是一种自我愚弄。
这个层层推进的意思,是从昆德拉点点滴滴的说法中总结出来的——“灵魂的虚肿症”、“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将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把它乔装起来,甚至连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流泪”、“傻瓜的俗套逻辑”、“极权国家发展了这种Kitsch,因为这些国家不能容忍个人主义、怀疑和嘲笑”……
昆德拉自己举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虽然我没有把握这是否适合我们读者的理解力,但还是照录如此。
当看见草坪上奔跑的孩子,由Kitsch引起了两行“前后紧密相连”的热泪。第一行是说:看见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多好啊;第二行是说:和所有的人类在一起,被草地上奔跑的孩子们所感动,多好啊。昆德拉接着强调:“第二种眼泪使Kitsch更加Kitsch。”(《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不揣冒昧的理解是:一个人为此流出的第一行眼泪,不仅是因为眼前的景象,而是因为自己被这景象感动。从这种感动中,他觉出自己原来是一个良心未泯的人。他一边流泪一边对自己说:你看我仍然是个好人啊,我的内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们的时代还需要巴赞倡导的那种“作者论”电影吗?还需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那种风格的电影吗?
——需要,完全需要。电影不光是娱乐。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那些(《工厂的大门》纪录电影,还有卓别林的伟大的默片就像历史的胶片一样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图景。中国的默片《劳工之爱情》也异常鲜活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人的爱情生活。
我们现在的时代,改革开放已经进行30年了,物质生活逐渐富足起来了,电影院也逐渐多起来,但我们的电影却在远远落后于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第五代电影人早期的美学风格已经被遗忘得差不多了,商业,票房,明星,还有恶评,恶搞,充斥了我们的娱乐版面,激活了我们的电影话题。第六代电影人的作品你也许在某个角落里看到,比如咖啡馆、大使馆的文化中心、798和宋庄艺术区,可冗长的镜头(《世界》、(《三峡好人》等等)和破碎的情节(《颐和园》)让大众望而却步。我们的电影就这样慢慢边缘化了,就像曾经的台湾电影和现在日益衰落的香港电影。
我们需要能够冷静观察我们时代命运的中国电影。《小武》、《盲井》这样品质的电影或许是我们时代特别需要的电影。《鬼子来了》也是我们中国人对历史反思和记忆所特别需要的电影。邻国日本NHK电视台出品的《激流中国》系列纪录片里面很多的现实问题也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勇于面对和用心思考的素材。我们的电影应该充满锋利的批判光芒,也应该有温暖的人性关怀。电影应该跟时代和大众有紧密的对话和交流。故事决不是凭空编造的任意想象。我们应该用电影作为我们思考生活的方式,也应该用电影作为向时代发声的精神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