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评论》2009年第1辑(总第九辑)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谢冕,孙玉石,洪子诚主编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1字数:版次: 1页数: 25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151723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一行美丽的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这所唤起的经验是多方面的,虽然它是短短的一句,有本领兜起全幅错综的意象: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于是字形,字义,字音,合起来给读者一种新颖的感觉;少一部分,经验便有支离破碎之虞。
——李健吾
内容简介
《新诗评论》是基于在侧重新诗理论和新诗史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从“ 学术”的层面触及现实的诗歌问题这个方面而创办的。本书为总第九辑,主要分为问题与事件:1950—1970年代的诗歌问题、诗人研究、海子研究、访谈、随笔书评等版块,对现今的诗歌现象和主要诗人进行探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一读。
目录
问题与事件:1950—1970年代的诗歌问题
为了一个梦想:中国新诗1949—1959
〔附《中国新诗总系》50年代卷选目〕
1960年代:殊途异向的两岸诗歌
〔附《中国新诗总系》60年代卷选目〕
处在转折期的1970年代诗歌
〔附《中国新诗总系》70年代卷选目〕
1950—1970年代诗歌的“四板块”与“重写诗歌史”
历史化与经典化的困境
在反省与思考的途中
诗人研究
被遗忘的歌者——中法大学诗人叶汝琏初论
从政治的诗学到诗学的政治——北岛论
杨牧:西方浪漫主义与古典抒情传统的体现和交错
海子研究
前往与返回:海子与形而上学的断裂
“如若我再生于祖国的河岸”——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臆解
访谈
回望80年代:诗歌精神的来处和去向——陈超访谈录
域外写作的精神分析——答张辉先生十一问
随笔书评
2008年中国内地诗界回顾
水手与骑手
墨水的诚实——读王家新《为凤凰找寻栖所》
音、形、义的造境——评周伟驰诗集《回声》
本辑作者简介
编后记
书摘插图
问题与事件:1950—1970年代的诗歌问题
处在转折期的1970年代诗歌
距今已三四十年的“70年代诗歌”,曾经经历过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转折年代。由于两岸现实文化的差异,人们意识到要发现其共性,对它进行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描述是困难的。甚至还难用“诗”或“非诗”的标准去概括、限定它。这里只能采取分述的方式,对其发展进程和面貌做一个大致归纳,略作比较,看能否发现一点规律性的东西。
在内地,由于语境的限制,人们对70年代诗歌发展状况的描述,还没有找到比用“地下诗歌”这种狭义概括更好的办法。90年代对那一时期“诗歌沙龙”、“手抄本”的发掘和追述,似乎更有利把“以‘手抄’的方式在少数人那里传阅,沙龙式的、小范围的、隐秘状态的特点,看做‘地下诗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特征”这样的历史性叙述。所以,我们对这段诗史的叙述,暂时只能在这一历史线索中展开。
1969年前后,芒克、岳重(根子)、栗世征(多多)、宋海泉、张建中(林莽)、崔建强、潘青萍、陶雒诵、戎雪兰等一批北京中学生到河北省保定附近的白洋淀插队。1972年夏,由徐浩渊组织的文化沙龙,在北京国务院、铁道部宿舍不定期地举行。参加者有依群、岳重、彭刚、谭小春、鲁燕生、史保嘉、马佳、杨桦、严力、牟敦白、甘恢理、张郎郎、董沙贝、周漫游等。一年后,“由于政治压力”,沙龙解体。与此同时,芒克、岳重、多多、方含等人开始写诗。他们把诗写在笔记本上,或朗诵,或相互交换诗稿。这些年轻人恐怕都没有想到,其中许多作品会在十年后公开发表。由于《今天》杂志后来的“传播”,他们写于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得以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