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莫言 冯小刚 李敬泽 联袂推荐——最具震撼力的中国人海外奋斗史)
分類: 图书,小说,社会,
作者: 张翎著
出 版 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1字数:版次: 1页数: 453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30209769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献给头顶肩扛、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刻下,中国人的尊严的所有同胞,献给他乡的拼死挣扎和故乡的深情守望。
最具震撼力的中国人海外奋斗史,2009年华语文学的骄傲,莫言、冯小刚、李敬泽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金山》是中国人的海外秘史。每一个中国人, 都能从这部小说中、从几代中国人在故乡和异域之间 的颠沛奋斗中感到共同的悲怆、共同的血气和情怀。《金山》是一部浩大的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关乎现代中国的认同的形成——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如何由此孕育出对一个现代中国、对我们的祖国的坚定认同。《金山》是传奇,但这是一部用坚实砖石构造起的传奇,张翎将对人物心灵和命运的想象和体验与对人的条件、环境的确切考证和把握融为一体。
目录
引子
第一章金山梦
第二章金山险
第三章金山约
第四章金山乱
第五章金山迹
第六章金山缘
第七章金山阻
第八章金山怨
尾声
加拿大近代华侨历史大事记
研究参考书目
媒体评论
张翎的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当然,张翎不是张爱玲,张翎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我相信,在海外这些坚持着用汉语写作的作家中,张翎终究会成为其中的一个杰出人物。
——莫言
张翎的《余震》讲了一个心灵创伤的故事,它的大哀大痛让人无法释怀。《金山》中我不但读到了她一如既往的细腻深情,更读到了她笔挽千钧,让每一个中国人血脉贲张的力量。我因此向张翎艺术的深情和力量致敬。
——冯小刚
《金山》是传奇,是一部用坚实砖石构造起的传奇;《金山》是一部浩大的作品,它关乎中国经验中深沉无声的层面——中国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用血泪体认世界,由此孕育出一个现代中国的坚定认同,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部小说中、从几代中国人在故乡和异域之间的颠沛奋斗中感到共同的悲怆、共同的血气和情怀。
——李敬泽
书摘插图
第一章金山梦
同治十一年——光绪五年(公元一八七二年——一八七九年),广东开平和安乡自勉村
广东开平和安乡境内有个村叫自勉村,听上去新鲜时髦,实际是一两百年的老村名了。据说在乾隆年间,有两兄弟带着妻儿老少从安南逃荒至此,开荒垦田,养牛养猪,十几年时间里修出了一片安身立命的地方。大哥临死时,嘱咐全家要勤力自勉,就有了这个村名。
到了同治年间,自勉村已经是百十来户人家的大村落了。村里住着一个大姓,一个小姓。大姓是方,小姓为区。方姓是安南人的后裔,区姓则是从福建迁徙过来的外人。两姓人家多以耕种为生。方姓人家种的是相连的大块地,区姓人家是后来人,种的就是从大块地的边缘上开发出来的小块新地。到后来,方姓和区姓开始通婚,成了亲家,田产也开始混淆起来。渐渐地,新来后到大姓小姓的区别就有些模糊了。当然,这模糊也只是一时的模糊。等到有些事情生出来,便叫那模糊又刀锋似的清晰起来——那是后话。
村头有一条小河,村尾是一片矮坡,中间是一片低洼之地。那地经过多时的垦种,肥力丰厚。若逢风调雨顺之年,农产是足够叫一村两姓老少糊口的。若遇旱涝之年,卖儿女为奴的事情,也屡有发生。
自勉村的人,除了耕种,也做些别的杂事,比如养猪种菜,绣花织布。少许自家食用,大多是带到圩上卖了补贴家用的。自勉村几乎家家养猪养牛,可是自勉村的屠夫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方得法的阿爸方元昌
方元昌祖上三代都是屠夫。方得法断了奶,刚能在地上站稳的时候,就光着屁股蹲在地上看他阿爸杀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丁点儿也不惊怕。方元昌就对村人夸口:“我杀猪最多杀出十里二十里,将来我家阿法能杀出千里万里。”方元昌的牛皮吹对了一半,是千里万里的那一半,却不是杀猪的那一半,因为还没轮到方得法操刀,方元昌就死了。
方元昌家里,一代比一代穷。在方元昌阿爸手里,还有几亩薄田。到了方元昌这一代,却只能租了几亩小地种着,交完租子之后,就够一家人吃半碗饭。剩下那半碗,是要靠他杀猪宰牛来挣的。在自己村里给方姓族亲杀宰,只能赚一副半副下水。给不沾亲带故的区姓村人和他村的人杀宰,才能得着一两个小钱。所以方元昌家的那半碗饭,不是总能指望得上的。要靠天,靠牲口,还要靠黄历——吉日多的月份里,婚嫁盖屋的人多,挨刀的牲畜也多些。
同治十年起,连续两年大旱。村口的小河,干得只剩了一河滩淤泥,太阳一偏,便有黑压压一片的蚊蝇,云似的在河滩上飞——鱼虾却绝了迹。地像等奶的孩子似的咧着口子,巴巴地等着雨,雨却迟迟不来。那两年年成不好,杀猪的人也少,方元昌的日子,越发地拮据起来。
方元昌命运的转机,是在同治十一年的一个圩日。
那天方元昌一大早起来,杀了一头养了一年多的猪。他原想养到年底做腊肉用的,可是他等不及了,他家的锅已经好久没沾过油星了。不仅他等不及,猪也等不及了——瘦得只剩了一个骨架。他杀完猪,留下猪头猪尾猪舌猪下水,将猪身猪腿大卸八块,留了到圩上卖。方元昌想卖完猪肉,回来时带上几个莲蓉饼。方元昌的小儿子方得善后天满周岁,酒摆不起,饼总得分几个给近邻的。
临出门时,方元昌的老婆麦氏拿了几张荷叶将猪肉轻轻遮起来,省得一路蝇子叮咬。又在菩萨像前烧了一炷香,保佑天不要太快热起来,再新鲜的猪肉,也是经不起辣日头晒的。方元昌都走到门口了,又听见麦氏在身后嘟囔:“红毛他妈六十大寿请吃酒,我的纱裙让虫子咬得都是洞。”方元昌听出来老婆是想让他卖了猪肉带块布料回来,心里一股火嗖地蹿起来,卸下肩上的扁担,朝着女人就抡过去:
“他家有金山客,你家有吗?一天只知道学人家吃的穿的。”
麦氏嗷地叫了一声,布袋似的软倒在地。儿子方得法走过来,拽住了扁担,往他阿爸手里杵了一杵,不轻也不重。方元昌依旧恶眉恶眼的,声色却已经有些虚软。挑了扁担往外走的时候,额上竟有了汗。阿法是方元昌的长子,刚九岁,身子没长开,还是细细的一长条。话少,眼神却是定定的,看人时能把人看出一个洞来。对这个儿子,方元昌不知怎的隐隐有些怕。
方元昌路过村口那条小河时走了下去,河滩的石头缝里竟然聚了一小汪水。他舀了一捧洗了把脸。脸映在乱了的水里,眼睛鼻子被水推来搡去,一会儿在脸里,一会儿在脸外。他挪了挪嘴想笑,嘴很厚也很重,竟挪不动。额角被水浸过,渐渐凉了下去,心里也清醒些了。他知道他打麦氏的原因,不是因为一条纱裙,而是因为红毛。
红毛是他的远房堂兄,长得高鼻凹眼,有几分像洋番,就得了个红毛的外号,本名倒不大有人记得了。小时候他和红毛一起去塘里捉过鱼虾,田里摸过泥鳅,瓜地里偷过别人家的瓜菜。红毛虽然比他大几岁,却很是憨蠢,做不得头,从来就是跟在他后头听他摆布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几年前娶了村里一个区姓人家的女儿,那家有个表亲在金山,红毛就糊里糊涂地跟着上了船。
村里关于红毛的传说很多。有人说红毛在深山老林里淘金,那地方的水用木桶接住了,毒太阳底下晒干了就结成了金砂。也有人说前几年金山闹瘟疫,红毛拿厚布捂了嘴,去帮洋番背死尸,背一个是一块大洋。也有人说红毛给麻风病院送粥,一碗粥三个铜板。众人拿了这话去问红毛他阿妈,红毛他阿妈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是一味地笑。一村的人到底也不知道红毛在金山做的是什么事。可是大家都知道红毛发了财了,月月往家寄银信。别人受得了,他方元昌受不了。因为他方元昌是知根知底地了解红毛的,他知道红毛拉完屎连屁股也擦不干净,偷瓜连青熟也分不清楚。
可是红毛成了富人,他却依旧在干着那半碗饭的苦差使。
那天方元昌眉心百结地挑着担子,当时他绝对没想到从这里拐出去,将拐入一条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歧路。他简单清贫的屠夫生活,将在那个下午画上一个巨大的句号。而他的家人,也将随着他从低贱的泥尘里瞬间攀上富贵的巅峰。
方元昌紧赶慢赶到镇上时,却发现人流稀稀落落的,很是冷清。今日是个大圩日,平常这是人挤人鞋踩鞋的日子。问了几个小贩,才知道昨晚镇里闹盗匪,把一个大户人家刮台风似的扫劫了一遍,还杀了两口人。今晨官兵巡查来了,众人皆胆战心惊,便都躲在家里不愿出门。
路已经赶了,也不能回去,方元昌只好将担子歇在路边,等运气。到了中午,也才卖出了一副猪手和一块里脊。眼看着太阳高高地升在头顶,知了一声一声地在耳膜上钻着孔,竹筐里的肉渐渐地变了颜色,方元昌捶胸顿足一遍又一遍地骂自己命衰。早知如此,还不如把这头猪腌了,至少一家人还能闻着几个月的油腥。
正骂着,街上突然跑过来两个身着短打的黑脸汉子,神色慌张地塞了一个包袱在他手中,低声说:“兄弟你好生替我看着,哪儿也别动,等过一两个时辰就回来取。自有你的好处。”方元昌眼力好,早看见那两人腰间鼓鼓囊囊地别了凶器,嘴里说不得话,身子却只是瑟瑟地抖。看着那两人飞也似的钻进了一条窄巷,只觉得一股热水顺着大腿蠕蠕地爬下来,过了半晌才知道尿了裤子。
方元昌紧紧捏着沉甸甸的一个包袱,守在路边,直等到日头渐渐低矮下去,夜风起来,赶圩的人四下散尽,仍不见那两个黑脸汉子回来。回头看看四下无人,忍不住将那包袱扒开一个角,偷偷地瞄了一眼。那一看,眼睛一黑,就差点儿瘫软在地上。
是一包码得齐齐整整的金元宝。
方元昌将包袱咚的一声扔进箩筐,拿猪肉盖严了,把斗笠低低地压到鼻尖上,转身就一颠一拐地溜进了一条小路。
方元昌到家的时候,已经将近半夜了。三个儿女都睡下了,只有妻子麦氏还守着门等他。麦氏正坐在灶前的条凳上晾脚。天旱水紧,麦氏隔十天半月才洗一次脚。麦氏洗起脚来是件麻烦事,光解裹脚布就得花上半天时间。自勉村的女子,自古就跟着男人下田下水,所以好些是天足。而麦氏是从新会娶过来的,五岁就裹了脚。麦氏一边晾着脚,一边绣着花,准备到下个圩日去卖。听见狗咬,就扔了手里的针线,踮着裸脚出去开门。
方元昌一头是汗地走进来,只见麦氏的裹脚布死蛇似的蜷曲在条凳上,一屋都是浑浊的馊汗味,便捂着鼻子打了个惊天动地的喷嚏。放下担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两眼发直,任麦氏拿眼睛钩来钩去,只是不说话。
麦氏见筐里的猪肉并没有卖出去多少,知道今天运衰,只当方元昌是犯愁,想劝,也不敢劝,只好去屋里拿了一条汗巾出来给男人擦汗。
“明天,让阿弟去广州,给你买条纱裙。”方元昌转了转眼珠子,有气无力地说。
方元昌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发达到显赫一方的大户,只花了半天的工夫。而从显赫一方的大户,破落到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却花了五六年时间。
方元昌用那笔飞来之财买田置地,盖起了三进的大院。他看不上乡里的泥水匠,着人专门去福建重金聘请了名匠来盖房。方元昌认不得几个字,却是要他的儿子们都读书认字的。方家宅院的布局,他心里早有定意。第二进和第三进是留着将来给两个儿子成家时住的。所以两进的边墙上,都预留了偏门。万一妯娌之间不和,也可以各自分门出人。当然,他的这些精心设想,后来被证明是毫无必要的。
自勉村的人眼界浅,从没见过这样的院房,竟比有金山客的人家还要气派几分。落成时,全村人在院外围了一圈又一圈,看着方元昌领着他的儿女们把鞭炮炸得一街鸡飞狗跳。红毛阿妈也混在围观的人里,站得远远的。
方家的地雇了佃户种。方元昌时时还替人杀猪宰牛,不为下水,不为工钱,只因为手痒。方元昌要是几天不出门,夜里睡觉就会听见挂在墙上的各式刀具嗖嗖作响。刀一响,方元昌就睡不安稳了。第二天起来必要挨门挨户地打听,问谁家要杀牲了。村里人见他呆着无聊,便连杀鸡杀鸭也喊他过来试刀,他倒是欢欢喜喜地应承。
方家大院里现在住了五六个长工家丁使唤丫头,田里的粗活,屋里的精细活,都不劳麦氏操心了。麦氏常年辛劳惯了,一时歇不下来,每日便加紧管教女儿阿桃针线女红——是预备着将来嫁个好婆家的。小儿子阿善刚会走路,还不到读书的年龄,每日在院中撵鸡斗狗地疯玩。大儿子阿法不用劳作了,送去了私塾念书。
自勉村里有一个姓丁的老人,是从外村入赘到一户区姓人家的。这位丁先生识文断字,平日在村里给人代写书信春联祭幛,也教几个孩子念书识字。可是方元昌看不上丁先生的穷酸样子,便托人帮阿法在乡里找到了一位欧阳明先生。这位欧阳先生年岁不大,虽两经乡试未能中举,却熟读诗书。不仅古书读得渊博,也曾跟着广州城里的一位耶稣教士学过西学,可谓学贯中西。在乡里办了一个私塾,只教几个得意门生,一般愚顽之辈概不理会,且学费极贵。方元昌将阿法带去给欧阳先生过目,欧阳上下看了阿法几眼,只说了一句可惜了,便不再有话。阿法从此日行十几里路去欧阳先生那里上课,风雨无阻。
方元昌家的日子如一把慌乱之中堆架起来的柴禾,借着一阵无故飞来的好风,嗖地燃起了一片红彤彤的火。只是可惜,这把火短短地烧了几年,就灭了。方元昌染上了鸦片瘾。
方元昌抽大烟,是极考究的那种抽法。大院头进的正堂已经被改装成烟室,屏风是四幅苏州丝绣的花鸟虫鱼。烟榻烟几烟箱烟枕,都是清一色的雕花红梨木。烟枪是从缅甸进口的上好象牙枪,烟土则是东印度公司出品的甲等货色。
现在麦氏伺候方元昌的功夫已经很精到了,她总能在丈夫烟瘾到来的那一刻把烟泡烧停当,妥帖地递到丈夫手中。烟枕的高度,脚榻的摆法,下烟点心的种类搭配,都早已谙熟在心。方元昌在烟榻上一躺下,五碟点心已经梅花似的开在了烟几上。通常是牛肉干、叉烧、绿豆糕、芝麻饼、莲蓉酥,再搭一杯牛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