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精)

分類: 图书,医学,内科学,消化系及腹部疾病,
品牌: 李兆申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33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117115203/9787117115209
·条形码:9787117115209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以胃肠道疾病所涉及的内镜技术为重点,介绍了内镜技术在胃肠道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为使广大的非消化科医师和内镜医师能更好地了解内镜技术,《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附有大量照片和示意图,旨在使大家直观地了解有关的内镜操作技术。由于近年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每年均有大量的新资料和新技术出现,故《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对一些新近出现的技术和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的介绍。
编辑推荐《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篇 胃肠道解剖、组织胚胎及生理功能
第1章 胃肠道的解剖
第2章 胃肠道组织胚胎
第一节 胃肠道组织
第二节 胃肠道的胚胎发生
第3章 胃肠道生理功能
第二篇 胃肠道疾病内镜相关诊断技术
第4章 胃镜检查术
第5章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术
第一节 DBE设备
第二节 DBE的操作
第三节 DBE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四节 DBE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第五节 DBE(BAE)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第六节 并发症
第6章 结肠镜检查术
第7章 超声内镜检查术
第8章 胶囊内镜检查术
第9章 染色内镜检查术
第10章 荧光内镜检查术
第11章 放大内镜检查术
第12章 窄带内镜检查术
第13章 共聚焦内镜检查术
第14章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术
第15章 内镜下功能检查术
第一节 胃黏膜pH测定
第二节 胃黏膜血流量测定
第三节 胃黏膜电位差测定
第16章 特殊人群的内镜检查术
第一节 小儿、老年人与孕妇的内镜检查
第二节 急诊内镜检查
第三篇 胃肠道疾病内镜治疗技术
第17章 上消化道异物的内镜取出术
第18章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术
第19章 胃肠道出血内镜治疗术
第20章 内镜下息肉摘除术
第一节 高频电切除法
第二节 微波烧灼法
第三节 氩气刀烧灼法
第四节 不同部位的消化道息肉的诊治原则
第21章 黏膜下肿瘤内镜套扎术
第22章 内镜黏膜切除术
第23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第24章 胃肠道良恶性狭窄内镜治疗术
第25章 经皮穿刺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
第26章 大肠扭转内镜复位术
第27章 内镜与腹腔镜联合治疗技术
第28章 经自然口内镜手术
第29章 胃食管反流病
第30章 Barrett食管
第31章 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第32章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第33章 食管良性肿瘤
第34章 食管癌
第35章 慢性胃炎
第36章 胃溃疡
第37章 胃良性肿瘤
第一节 胃息肉
第二节 胃黏膜下肿瘤
第38章 胃癌
第一节 早期胃癌
第二节 进展期胃癌
第39章 胃恶性淋巴瘤
第40章 十二指肠溃疡
第41章 十二指肠肿瘤
第42章 小肠良性肿瘤
第43章 小肠恶性肿瘤
第44章 炎症性肠病
第一节 溃疡性结肠炎
第二节 克罗恩病
第45章 缺血性结肠炎
第46章 非特异性结肠炎
第47章 放射性肠炎
第48章 肠结核
第49章 结、直肠良性肿瘤
第50章 结、直肠癌
第51章 结肠静脉曲张
第52章 肠扭转
……[看更多目录]
序言消化内镜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我国临床,目前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重要的诊疗手段。中国消化内镜技术从无到有,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召开了多次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会议,出版了大量消化内镜专著,培训了大批年轻消化内镜专科医师。但是,系统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治的专著凤毛麟角,本次李兆申教授主编《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一书的出版,正是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胃肠道疾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胃肠道疾病的诊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临床应用范围也日益广泛。许多胃肠道疾病从不治到可治,必须手术到内镜微创治疗,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
我荣幸地拜读了《胃肠道疾病内镜诊断与治疗学》的付印稿,深感本书编者完成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在总结自己宝贵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广泛阅读文献,使本书充分体现了实用性和先进性。
我以世界消化内镜学会副主席和亚太消化内镜学会主席的身份祝贺本书的出版,并非常愿意向广大消化内镜工作者推荐本书。
文摘插图:


二、咽
咽(pharynx)是一个上宽下窄、前后略扁的漏斗状肌性管道,上起颅底,下至第6颈椎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全长约12cm。咽后壁扁平,贴近上6个颈椎椎体。咽前壁不完整,由上而下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腔以软腭与会厌上缘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3部。咽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用通道。(一)鼻咽鼻咽(nasopharynx)介于颅底与软腭之间,经鼻后孔与鼻腔相通。鼻咽的后上壁的黏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在婴幼儿较为发达,10岁以后完全退化。在鼻咽的两侧壁距下鼻甲后端约lcm处,有咽鼓管咽口(pharvngealopening of auditorv tube),鼻咽腔经此口通向中耳的鼓室。咽鼓管咽口的前、上、后方形成明显的隆起,称咽鼓管圆枕,它是寻找咽鼓管咽口的标志。在咽鼓管咽口附近黏膜内的淋巴组织,称咽鼓管扁桃体。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称咽隐窝(pharyngeal recess),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二)口咽
口咽(oropharynx)介于软腭至会J犬卜缘平面之间,向前经咽峡与口腔相通。口咽的前壁主要为舌根后部,由此有一黏膜皱襞与会厌相连,称舌会厌正中襞,襞两侧的凹陷称会厌谷,异物常停留此处。口咽侧壁的腭舌弓与腭咽弓之间的凹窝,称扁桃体窝,容纳腭扁桃体(palatine tonsil)。腭扁桃体由淋巴组织构成,呈扁卯圆形,内侧面朝向咽腔,表面被覆黏膜,黏膜上皮向深部陷入形成许多小凹。这些小凹和扁桃体窝的上份未被扁桃体充满的空间常是异物、脓液易滞留部位。
咽后壁的咽扁桃体、咽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环(lymphatk、ring of pharynx)。它们围绕在口、鼻腔与咽腔连通处的附近,因富含淋巴组织,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
(三)喉咽
喉咽(laryngopharynx)位于会厌卜缘至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向下与食管相续,向前经喉口与喉腔相通。在喉口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黏膜下陷形成梨状隐窝(piriform recess),是异物常易嵌顿停留的部位。
(四)咽壁肌
咽壁肌是由咽缩肌和咽提肌两组横纹肌组成。咽缩肌包括咽上缩肌、咽中缩肌和咽下缩肌,呈叠瓦状排列,当吞咽时,各咽缩肌自上而下依次收缩,将食团推向食管。咽提肌位于咽缩肌深部,肌纤维纵行,收缩时,上提咽及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梨状隐窝开放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