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

分類: 图书,政治,中国政治,政治制度史,清、清以前政治,
品牌: 汪维真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27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509709962
·条形码:978750970996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内容简介:通过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的研究,可以看到地区之间存在的文化水准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见地区为获得更多文化、政治权益与国家之问的博弈等等。通过区域解额配置及其变动原因的探讨,有助于理解明廷是如何利用科举取士手段平衡社会智力资源的,其中所体现的区域利益均衡原则以及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解额配置原则,对于今天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和调整仍有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汪维真,1965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县。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现为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副编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集刊》、《安徽史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和期刊编辑出版史。
编辑推荐《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目录
绪论
一 科举制度的广泛影响
二 明代乡试与乡试解额
三 明代科举与乡试解额制度研究史
四 本书的研究方法、意义和结构
第一章 乡试解额制度的逻辑继承及其与现实需要间的错位——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解额制度的虚悬
一 乡试解额制度溯源
二 洪武开科诏对各直省乡试解额之规定
三 洪武朝乡试录取政策解读
四 明初三朝乡试录取非依解额的实态考察
第二章 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的初步运行——洪熙、宣德、正统三朝乡试解额的变动与实施
一 洪熙元年各直省乡试解额的重新议定
二 宣德朝乡试解额的局部调整
三 熙宣解额体系实施状况考察
四 正统初年乡试解额的全面调整
五 乡试解额制度运行之影响
第三章 景泰解额体系的推出和平稳运行
一 景泰初特殊背景下“不拘额数”政策的推行
二 景泰七年全国性乡试解额的调整
三 景泰解额体系运行中的局部变动
四 景泰解额体系运行状况考察
第四章 万历解额体系的推出、运行和终结
一 万历四十三年乡试解额的大范围调整
二 启祯两朝新帝登基对首科乡试之临时加额
三 启祯间宗生、圣裔乡试中式政策之制定
四 万历解额体系运行状况考察
五 崇祯十五年全国性的乡试解额调整
第五章 云贵乡试的合分及其解额的变动
一 云南开科之始与贵州附搭乡试
二 云贵合试时期乡试解额的变动与分配
三 贵州争取独立开科之过程
四 云贵分试后两省的乡试解额变动
五 云贵开科对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
余论
一 乡试解额制度与乡试解额体系
二 乡试解额变化动力和变动类型
三 与解额制度相关的举人总量估算方法的设想
四 乡试解额制度蕴涵的区域均衡原则的启示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一章 乡试解额制度的逻辑继承及其与现实需要间的错位
——洪武、建文、永乐三朝解额制度的虚悬
乡试解额制度始创于北宋真宗年间,以后各代相沿变化,遂成乡试录取制度。蒙古贵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定鼎中原,建立元朝,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也曾开科,在乡试录取环节继承了宋代的分区定额制度,并结合其民族特性做了改造,将各考试区域的名额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分配。吴元年(1367)十月,起义首领朱元璋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的檄文中曾标榜要“复汉官之威仪”①。其实,元代的许多制度是继承唐宋而来,并非独创,不是其任何制度都可打上民族烙印的,所以朱元璋的复汉官威仪的口号不过是一面凝聚汉人反元的旗帜和表明自己政权正统性的说辞而已。从制度自身发展的逻辑看,明代不能割断历史发展的脉络,必然要继承元代乃至汉、唐、宋的制度体系,并在原有基础上结合新的变化条件进行改造和发展。作为国家制度体系构成部分的乡试解额制度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