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电信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分類: 图书,经济,经济史,
品牌: 殷京生
基本信息·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页码:16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801708496
·条形码:9787801708496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当代北京电信史话》内容简介:从马厩里的电话局,到数字时代的3G通信,电信保障国事,服务民生,在抗震救灾、重大疫情等应急通信中战功卓著,电信技术和服务的不断发展推动时代的进步。
作者简介殷京生,中国联通北京市分公司内刊《北京通信》编辑。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一部,发表中篇小说五部,以及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其他文学体裁的作品若干。多次获得省市级文学创作奖项。现为北京市老年记协理事、北京市新闻奖专业报评委、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
编辑推荐《当代北京电信史话》: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
目录
第一章 电信初进京城
一、北京最早的电报局
二、诞生在马厩里的电话局
三、早期的电信教育
第二章 新中国的北京电信
一、开国大典话通信
二、两个专用电话局
三、立下特殊功劳的天安门专线班
四、迅速恢复长途通信
五、加快长途通信的建设
六、北京的长话大楼
七、标志性建筑——北京电报大楼
八、市内电话与郊区电话
九、卫星通信的开端
第三章 跨越式发展
一、电话业的腾飞
二、“待装户”与“一万八大会战
三、电话号码升至8位
四、“昙花一现”的BP机
五、神气活现的“大哥大”变成了寻常百姓的“全球通
六、是是非非说短信
七、神奇的“因特网
八、亟须人们警惕的网络犯罪
九、令人目不暇接的技术进步
十、网络也要智能化
十一、3G时代已经来临
十二、公用电话已经满足需求
第四章 现代化的电信服务
一、老百姓使用“114”已经不光为查号
二、“l0060”服务热线
三、“12345”架起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四、逐渐兴起的声讯服务
五、声讯服务里的不和谐音
六、“五难”已不再难
七、服务开始智能化
第五章 应急通信与重要通信
一、蓝光闪过之后
二、搭建生命救助热线
三、又一次抗震救灾
四、神秘的使馆局
五、卡斯特罗享受顶级电信服务
六、从亚运会到奥运会
第六章 北京的郊区通信
一、“要想富,先修程控再修路
二、“给农民朋友的服务要再好点
三、“小灵通”发轫于京郊
结束语
……[看更多目录]
序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定都北京,于今已近60年了。六十年,一个甲子,共和国的人民、北京市的人民,在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过程中,亲历了多少成功的喜悦、顺利的舒畅,以及挫折的伤心和迷惘。然而,我们都已走过来了,我们毕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的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才会有今天的收获。我们抚今忆昔,怎不激动和感奋!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
文摘插图:


一、北京最早的电报局
当1838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时,清王朝已经走过了近四分之三的历程。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就在这一年,俄、法等国公使相继照会中国政府,商请在北京架设电报线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大清不能保其(指电报线)永固”为由,予以拒绝。事实上,当时朝野上下的不少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开设电报通信的紧迫性,一位由福建船政局派往法国从事贸易的六品通事,名叫王承荣,由于考虑到“外国所现用者,仅传字母,中国既不相宜”,更出于一片爱国之心,竞“倾资雇匠教造,另成一式,与众不同”的汉字电报机。这位王通事一腔热情地带着他的汉字电报机从巴黎回到了天津,请求将他的电报机交军机大臣,希望创办中国的电报。然而他的爱国热情并未得到应有的回应,落后保守的清廷对此根本不重视,这部中国的第一部汉字电报机也从此下落不明。
1884年,历经坎坷,电报总算能够进京城了。按照建设规划,电报进京采取“安设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北京设立两家电报局,一家专营官电,收发政府往来电报;一家专营民用电报,用于民间商民通信, “收取报资以充经费”。
在总办电报事宜候补道盛宣怀的主持下,通州至京城的电报线路开始筹划架设。通州至北京城外这一段,按照“中国所设旱线(电报线),沿途竖立木杆,杆上架以铁线以通电报”的惯例,栽杆架线,是没有问题的。难就难在,电线杆无法进城这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