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居中的避邪文化研究:以云南剑川西湖周边一镇四村为个案

分類: 图书,旅游,国内游,华东区,
品牌: 张春继
基本信息·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811125504
·条形码:9787811125504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白族民居中的避邪文化研究:以云南剑川西湖周边一镇四村为个案》内容简介:避邪文化在中国的乡村社会是很普遍的生存习俗,但问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的普适性上,而要回到不同地域的具体生活情景中,具体族群文化认同的背景中去发现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去发掘避邪文化具体的“地方感觉”。春继的田野调查正是从童年时的具体生活的村落中开始的。
作者简介张春继,白族名(A Biao)1976年出生于云南剑川。先后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附中、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曾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现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任教之余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和当代艺术创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白族学学会会员。
编辑推荐《白族民居中的避邪文化研究:以云南剑川西湖周边一镇四村为个案》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一从村落开始:避邪文化研究的有益尝试
序二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白族避邪文化概述
一、邪的由来
二、邪的类型
三、人与鬼神
四、避邪方法
五、避邪图像
六、避邪体系
第二章 :现状考察剑川县——镇四村的基本状况
一、区域状况
二、选择考察一镇四村的原因
三、金华镇(剑川古城)的基本状况
四、朱柳村,龙门邑、向前村和文华村的基本状况
第三章 :选址、布局、装饰与营造
一、一镇四村的选址与布局
二、剑川白族民居的选址、布局、装饰与营造
第四章 :白族民居中的避邪图像
一、民居选址、布局属凶丽设的避邪图像
剑川古城
朱柳村
龙门邑
向湖村
文华村
陶鸡
独角兽
石敢当
偷鸡神
二、民居建筑装饰中的避邪图像
瓦当
麒麟
蝙蝠
八卦
龙、凤
狮子
大象
三、民居空间中岁时节庆、婚丧嗣育所使用的避邪物象
天神树
门神、对联
招财童子
弼马温(避马瘟)
符
灶君
火把
灶灰
石灰
甑底、筛子
镜子
青刺枝
桃弓
柳枝
桦树枝
蒿香、蒿子水
菖蒲、艾枝
松、柏
钱、大米
四、民居中的图像驱避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看更多目录]
序言春继的硕士毕业论文《白族民居中的避邪文化研究:以云南剑川西湖周边一镇四村为个案》要出版了,这是云南大学出版社为2009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第十六届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推出的有关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
春继2007年在我院新建的文化遗产学系通过答辩,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这几年随着文化遗产学科的发展,教学中硕士毕业论文涉及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和民间美术传统的研究多了起来。学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与丰富,同学们把新鲜而又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信息和生活的清新带进了校院,也为学科发展带来许多新的挑战。生活的宽度与深度在深深影响着学科的生长与发展。
春继是白族人,他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其家乡剑川作为个案研究的区域,他的田野就是在故乡熟悉的村落中开始的。“熟知非真知”,从小生活在剑川的春继对古村落里的文化细节充满了好奇也存留着许多神秘而又片断的记忆。长大读书后的春继中专和大学都是学的美术,他从剑川白族村落里走出来,成了一名画家和学校里的美术教师。他绘画的主题仍然会与剑川那曾经的生活记忆关联着。毕业论文写作时春继的心灵又一次回到了剑川,一个神秘而又令他着迷的剑川。
避邪文化在中国的乡村社会是很普遍的生存习俗,但问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文化的普适性上,而要回到不同地域的具体生活情景中,具体族群文化认同的背景中去发现其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去发掘避邪文化具体的“地方感觉”。春继的田野调查正是从童年时的具体生活的村落中开始的。
文摘插图:


后记本书是在我硕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在北京学习期间,受惠实广,未可一一例举。首先要衷心感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各位老师以不同的人格魅力,道器并彰地影响、启迪了我的学习和研究之路。对于这本书的完成,尤其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剑川当地接受采访的长辈、亲戚和朋友.通过他们的复述,再一次唤起我对白族民俗生活中一些细节的回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白族传统文化常识的使用和累积给予我极大启发,并在考察过程中给予我极大的帮助。还感谢帮助过我的白族学者、宗教祭祀和风水师。
感谢李靖寰老师、邓峰、顾慧和张绍华在写作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感谢李海华、胡凌、杨来玉等所有提供相关资料及图片的人。感谢张剑珠在白语注音上给予的帮助。感谢Rayrayie和王勇在译文上给予的帮助。感谢我的导师乔晓光教授和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段炳昌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书写序。同时,也感谢中共剑川县委宣传部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支持、帮助和关心。最后衷心地感谢云南大学出版社的柴伟老师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