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

分類: 图书,经济,金融投资,中国金融银行,
品牌: 周迪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9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313059178
·条形码:9787313059178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由《第一财经日报》理财周刊高端品牌栏目“对话”文章重新编辑而成,真实呈现中国投资高手(公私募著名投资家)的投资逻辑和方法。在这轮史无前例的大熊市中,他们有人正确得离谱,有人错误得出奇,《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都一一真实呈现。在对未来市场的预测中,有人看多,有人看空,展开一场激烈的牛熊博弈!《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每篇文章分为投资者股海档案、操作技巧、投资者访谈、编辑点评等,可以使广大投资者从这些投资高手中学到投资心态和投资技巧。《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对投资理财专业人员以及普通投资者都有借鉴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周迪伦,自认为是一个严肃的新闻工作者和一个冷静的市场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隐秘的诗歌爱好者。现任第一财经日报财经新闻中心主任。
写过一些和资本市场运行有关的评论性短文,约略如下:
2005年9月9日,《新金融时代临界,股改汇改互动攻坚》,认为银行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改革三者互为依托,将正式开启中国新金融时代的序幕;
2006年5月16日,《迎接全新的金融投资时代》,认为中国的金融爆发时代正在到来;
2007年1月1日,《大投资时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认为投资者应树立大国民意识:
2007年8月27日,《A股:该回到常识了》,认为A股泡沫已经十分严重,建议投资者清仓;
2008年11月1日,《从“不应期综合征”中醒来,回到常识》,提醒投资者应该从崩盘的恐慌和麻木中走出来,重新开始买进股票;
2008年11月8日,《这是最坏的时刻,也是最好的时刻》,继续提醒投资者应该回到常识,买进股票。
编辑推荐《牛熊博弈:对话中国投资高手》:2008年,中国股票市场高位崩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百年一遇。
但几乎转瞬之间,2009年牛市重来!
手握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投资家,
所有的“投资高手”和“实战牛人”,在市场面前如何重新归位?
中国投资界最原生态的“牛熊转换”镜像群!
献给中国最广大普通投资者的最生动教科书!!
目录
石波:不用过多担心市场的未来
但斌:时间是投资者的玫瑰
李驰:买入,并在公司大踏步成长为好公司的过程中持有
高善文:牛市进入下半场
石松鹰:对A股基本趋势充满信心
章飚:在不确定中寻找极为稀少的确定性
玛莉·克斯盖伊:金融股机会千载难逢
杨文斌:寻找成本转嫁能力强的行业
陈光明:掌握市场运行状态把筹码变成真钱
朱南松:牛市“中场休息”关注结构性、阶段性和局部性机会
陈家琳:在长跑中通过投资组合战胜市场
刘虹俊: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比市场更聪明
毛剑鸣:短期内股市最大风险来自企业盈利预测下调
金哲非:政策导向与投资者心态决定A股短期走势
石运金:留一点仓位给超跌的好公司
裴布雷:能赚到20%的收益,你就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会
代雪峰:跟风蓝筹“价值投机”私募需要检讨
林羿:A股市场正在提供良好的投资机会
俞忠华:在暴跌50%以后,市场向上的机会要比以前多很多
黄齐元:大陆投资者可三种方式直通台股
步国旬:未来一两年内,投资者可能都要经历熊市
赵枫:市场不好就应该选择空仓
吴险峰:仓位重损失大,对市场不服气不行
MarkKonyn:我们采用“由下而上”的选股思路
吕俊:不想错失上涨行情,就与市场保持适当接触
许荣:估值体系崩溃,市场或进一步向下寻找均衡点
梁跃军:水落石出之前,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何震:我看好成长类股票
江平:华尔街的欺骗不等同于“阴谋论”
潘稷:战胜金融危机,抛空、套利、止损
张鸿飞:没有坏的资产,只有坏的价格
金松:在低PE股票中选择高增长率个股
吕志华:Accumulator是这样“杀人”的
汪建:A股市场新的历史性投资机遇已经到来
林少立:2009A股,不是牛市,胜似牛市!
李振宁:A股会有十年牛市
附录1 牛年机会十人谈
附录2 巴菲特PK索罗斯
……[看更多目录]
序言因为工作的关系,在阅读投资类书籍的时候,我经常会感到一些遗憾: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股神”类书籍,内容大多是讲“股神”如何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赚钱似乎成了一件不太费劲儿的事。这不合常理,同时也使我这样的读者觉得受到了“很不真诚”的对待。
是的,“赚钱是天下第一难事”。甚至可以说,这九个字可能是普通投资者需要时刻牢记于心的投资理财“第一常识”。在做各种大发其财的美梦之前,投资者应该时刻多想想这九个字,可能有助于自己识破一些骗局或减少一些损失。
2008年元旦开始,我所服务的第一财经日报推出了周末版的《理财周刊》,这样《理财周刊》就“顺势”承担起了如实记录整个2008年A股市场大崩溃和大崩溃后超强反弹行情的“历史性”过程。
在《理财周刊》的采编过程中,尤其是在采访编辑其王牌栏目《对话》的过程中,我对“赚钱是天下第一难事”的感受愈来愈强烈:事后来看,在《对话》栏目所采访的各类手握巨资的“投资家”中,有不少“投资家”都看(做)错了方向,亏了(大家)很多钱;当然,也有“投资家”看对了,或者采取了适当的投资策略,亏的钱不多,甚至还赚了钱的。
但我总体的感觉依然是,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投资者个体的投资经验是很难应付得了市场变化的,更何况,即便是在常态市场中,“稳赚不赔的赚钱秘笈”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有了把《对话》文章经过筛选编辑为一本书的想法。这本书的“任务”就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还原现场”,把这些“投资家”在当时的市场判断和投资策略原生态地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读者们最关注的“赚钱之道”,尚需要读者自己结合投资实践修炼体悟。另外,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在每篇文章后面加了“编辑点评”,对每位投资家作出评价,以给读者一个阅读指南。
文摘插图:

万科、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中兴通讯、华为、中集集团……年轻的深圳诞生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与这群优秀企业一起成长的,还有一个私募基金经理“部落”。作为董事总经理的但斌,和他在深圳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港湾”)的合伙人,在这一“部落”中显得更具理想主义色彩。
上证指数经历了一年半的狂躁之后,从2007年四季度起反复震荡。指数涨跌总是牵动市场“脆弱”的神经,而在但斌看来,漫长投资生涯中,如此考验稀松平常。投资需要智慧与常识去判断和决策,更需要耐心和毅力去坚守。
2007年10月,但斌出版了自己的投资札记《时间的玫瑰》。他以此说明时间之于投资的弥足珍贵,以及长期价值投资者所担负的责任和应有的谦卑。
2008年1月中旬,但斌接受了第一财经频道《会见财经界》和记者的专访,分享他多年来对价值投资的思考,以及对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展望。价值投资是更好的方法
记者:你从1992年起投身证券市场,经过12年的摸爬滚打,2004年你开始做私募,成立东方港湾。你投资的哲学、原则在那时是否已经形成?
但斌:从1992年到现在,差不多16年了,2004年时我也已经有12年的从业经历。那12年中我做技术分析,做短线投资,但慢慢我发现,实际上价值投资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赚钱方法。
记者:技术分析,看图形、看图表,也曾经帮助一些人赚过很多钱。为什么你放弃了技术分析,而选择了价值投资?
但斌:虽说做技术分析也有赚很多的,但就我个人来说,做技术分析有时赚很多钱,也可能亏很多钱,不确定性很高。1992年我曾经用技术分析赚了很多,到1993年大跌时又亏了回去。我写过一篇文章,发现技术分析可以着眼于很长期的岁月;但实际上,将它用作短线的实战操作就很难预测,并且做的次数越多,出错概率越大。
但是价值投资者一旦慎重选择了一个企业后,可以5年做一次决定,甚至10年。决定做出后,他可以多年坚持执行。技术分析随时需要根据图形、图表和数据的变化进行抉择,选择次数不断增多,失误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这里并不是说投资方法孰优孰劣,更重要的是适合选择哪种方法,更多的是与人性有关。不妨比较一下巴菲特和索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