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

分類: 图书,教材教辅与参考书,大学,
品牌: 郑也夫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页码:23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9787313059642
·条形码:9787313059642
·包装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长期以来作者的演讲名闻校园内外。《城市社会学》是作者讲授同名课程之实录。教师常常面临两难:课讲得好,却踌躇授业内容之出版,因为出了书,课就不好讲了。《城市社会学》作者系两栖动物。兼爱讲道与著文。于是只好在《城市社会学》第一版(2002)问世后不辞辛苦,添砖加瓦,更新讲课内容。七年来的讲学。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城市社会学》之第二版终于出手。
作者简介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众生的京城》(编)(2009)
《神似祖先》(2009)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6)
《消费的秘密》(编)(2006)
《抵抗通吃》(2006)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都市的角落》(编)(2002)
《信任论》(2001)
《轿车大论战》(编)(1996)
《代价论》(1995)
《走出囚徒困境》(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1993)
媒体推荐脱胎于作者十二次课堂讲演的这部书,具有独特的口语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不止一处锋芒毕露,……茶馆是我觉得写得切中要害的一处。街心花园、步行街、咖啡馆等也都讲得非常精彩。……在关于ecology的看法上费孝通先生与郑老师的见解仍不一致。读者从前后辈两位社会学名家不同观点的比较当中肯定可以获得更多启发。
——胡鸿保(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郑也夫先生2002年出版了《城市社会学》,篇幅不大。但在我看来,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代表了大陆汉语学术界城市社会学的最高水准,可以称为社会学本土化的经典。这是真正能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的基础之上有所前进、有所发明的著作。
——谢志浩(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阅读该书犹如走进课堂亲聆教导,依山傍水循讲者思路行进。杂而博的社会学理论在讲者举重若轻的解说中深入浅出地显出脉络,说是偏重理论,现实事例却一点也没有被忽略,那么多平常却鲜为常人注意的现象,被他的理论一一洞察。
——李文博(博客作家)
编辑推荐《城市社会学》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一讲 概论/1
第二讲 城市的产生与近代的变迁/8
第三讲 古典城市社会学与生态学/28
第四讲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历史学/44
第五讲 城市社会学的四支理论流派/60
第六讲 城市的规模与类型/84
第七讲 城市化/101
第八讲 农民工/115
第九讲 交通/133
第十讲 住房/151
第十一讲 公共空间/170
第十二讲 垃圾/192
第十三讲 水危机/209
参考书目/223
初版后记/228
再版后记/230
……[看更多目录]
文摘插图:

再比如说经济学,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世界发达国家主要的经济生活无疑都是在城市中开展起来的。它们为这个民族提供GNP的主要成分是在城市里面完成的。城市肯定是所有民族的经济生活的重心所在,那么,经济学当然会对城市问题拥有它的很多独特的见解。
城市有漫长的历史,多数城市都是如此。要解决今天城市的问题,要为一个城市的今天去做规划,肯定要借鉴前人的经验,肯定要认识该城市的历史。对该城市的历史有越深刻的认识,越明白它在历史中走过的曲折的道路,才越可能获得经验和教训,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借鉴前人成功的经验,把这个城市搞得更好。在当今美国的学术界,城市史学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学科。几乎可以这样说,在美国当今的历史学当中,城市史学是最重要的生长点、最有活力的一个子学科。与此同时,中国大陆去美国读历史学的年轻学子们最大的一个重心也是中国城市史。他们这些人加上美国的很多汉学家,已经在中国城市史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比而言,国内的史学界应该惭愧,在中国城市史上所做的研究和外面的比起来相距甚远。当然除了中国城市史以外,这些国外的史学家对整个西方的城市史作了非常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其他学科关心城市问题的学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和眼光。城市历史方面的优秀书籍太多了,读不过来,但国内翻译的甚少,国内对这一学术趋势、对这一趋势下的新成果了解尚少。
最后要说到的是社会学。社会学研究城市问题有很长的历史了。从古典社会学家,几个大师如韦伯、齐美尔开始,一直到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的罗伯特·帕克。特别是帕克,把城市社会学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的一个传统已经积累了多年。所以在今后,在今天的城市研究中,毫无疑问的,社会学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在和国内的搞建筑学的人对话时说: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你们在中国成了搞城市研究的大哥大;在美国可不是这样,在美国我们这个学科才是城市研究的大哥大。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北京图书馆的西文图书编目上可以看出,城市研究的书籍,不管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相当大量的城市历史学的书。
后记城市社会学这门课我先后讲过七轮,这在我来说是创纪录的,我讲授其他的课程没有超过五轮的。教学相长,我总是在讲课的同时,准备这一题目的写作,至多在讲过五轮的时候专著已经完稿。书的出版就是讲课的死亡,我很是听说过一些老师,不肯将精彩的授课转化成著作——同学们可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教师还怎么讲。没办法,我是受苦的命,学不来。一方面总讲一门课我会厌倦、烦躁,另一方面我有写作和出书的欲望。于是只好不断地准备新课,讲四五轮一换。我和同事说过,城市社会学是我的保留曲目,为什么要保留它,不是因为自我感觉讲得好,而是通过这门课敦促和指导同学们从事关于城市现象的调查。我们的城市变迁得太快了,同学们的调查帮助我跟上了城市的脚步,当然那脚步远非都令我满意。
这门课讲授的时间如下:
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40人选修。
200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研究生选修课,约60人选修。
三轮讲授下来,我完成了自己的教材《城市社会学》的写作,同时将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们的优秀作业编辑成册,取名《都市的角落》。两书于2002年6月一同由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以后,《城市社会学》被教育部评选为教育部指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