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全球经济危机还是2008年5月的地震灾难,都没有使世界级大公司对成都的投资热情消退。刚刚在成都投资1亿美元建立西部基地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和CEO马云表示,他的公司在选址时主要将用户群、人才库、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考察重点,他们很快发现,成都是最合适的地方。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这一年多来还有一汽大众年产35万辆轿车项目落户成都,英特尔公司在成都工厂的投资增加至5.25亿美元,全球第四大软件企业、最大互联网安全技术厂商赛门铁克和国内最大网络设备制造商华为投资1.5亿美元在成都挂牌成立华为—赛门铁克合资公司……
这些大企业何以纷纷抢滩地处内陆的成都?答案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给出——2007年11月,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认为,成都是“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
近年来,成都通过营造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加快发展,大量吸引外资,成为中国西部吸引外资最多、出口规模最大、跨国公司投资最多、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这座内陆城市投资环境的“磁场效应”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观察人士认为,6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孜孜努力,使成都形成了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强劲的产业优势、高效的政府服务优势、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这四大优势勾勒出了成都投资“标杆”的轮廓。而成都紧紧把握扩大内需、灾后重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带动四川全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是为支撑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成都,正担当起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引擎责任。
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辐射全球
“我再次重申,这次灾难并没有改变英特尔在成都做大的决心!”地震后仅一个月,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来到成都考察,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及时有力的快速反应,坚定了英特尔在蓉发展的信心,在成都工厂的投资额增加至5.25亿美元。英特尔选择成都,青睐的不仅是成都高效的政府服务力、良好的环境承载力、广阔的市场潜力,还有成都相较于沿海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源潜力。
“区域的竞争,核心是枢纽之争。”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成都要建成西部的交通主枢纽。
2008年7月3日,地震后第52天,目前亚洲最大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工。4个月后,成灌高速客运铁路开工。经历了大灾难的大磨练,成都发展的脚步依然快捷。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四川省在新时期对自身发展的一次全新定位。其核心,在打造枢纽。作为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前沿,成都率先谋划,积极营造新的比较优势。优势资源正转化为加快发展的优势资本。
成都市提出“要始终把‘两枢纽、三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物流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城市功能、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础摆到优先发展位置。”
作为中国西部交通枢纽,成都目前正加快构建铁路、航空、高速公路及市域快速路等综合运输通道、综合客运枢纽、区域物流中心、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形成成都至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4小时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8小时交通圈。
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使成都市具备了建设中国中西部地区物流枢纽的比较优势。尽管地处内陆,没有港口,但借助空中航线,成都的国际货运可以便捷地直达欧洲。
成都市政府颁布的各项政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质的环境,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编织起成都快速的物流网络。成都提出,到2010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物流业对成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3%以上,成为成都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到2020年,物流业将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对成都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7%。
目前,成都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133家落户,外商投资企业累计4000余家。英特尔、索尼、丰田等都在成都设立了生产基地;摩托罗拉、微软等知名IT企业在成都设立了研发中心;沃尔玛、宜家等世界知名的物流连锁企业在成都开展经营;花旗、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在成都设立分行。而这些,正充分显示了成都的区域辐射力、资源的聚集力。
产业优势培育长远发展 “引擎”
“7月底,我们就刚刚与大型国企中铁二十四局签约。”在成都龙潭总部新城,一位项目负责人表示,该项目7月份的签约客户达到10余家,其中不少企业选择了独栋式企业总部。
现在,越来越多的自用型企业选择在成都的总部基地“生根”。起步较早的成都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近200家大中型企业入驻,其中不少是今年签约入驻的。
眼可持续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四川省委对成都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以成都为核心平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带动全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支撑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基于自身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特征和约束条件,成都理智地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从而构建起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优势。
成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位居西部第一,拥有西部最强电子制造企业集群:Intel、中芯国际。2008年,成都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4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7.7%,收入居西部第一;软件出口额实现3亿美元,同比增长87.5%。
成都提出,到2010年,实现软件产业销售收入600亿—8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服务外包业务总额达到80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基地。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部主任刘建兴博士认为,成都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始终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政企和谐互动和产业协调均衡;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造,使之内化为城市投资环境改善的五个动力。
现在,成都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航空、机械、医药、食品等综合性体系,可为外资企业投资发展提供比较好的产业配套服务。
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西部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签署,这里将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本土布局除总部所在城市之外的首站城市。1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四川互联网行业所吸引的最大投资项目。
作为汽车行业的巨头一汽大众投身成都,也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成都拥有西部最大汽车消费群体,被誉为“私家车第三城”。
而作为未来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新能源产业,成都也在全国占据重要一席。根据成都光电光伏产业集群规划,到2017年,将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到2020年将形成千亿元的经济规模,建成中国西部的光电光伏产业基地。
此外,成都还力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根据规划,到2017年,成都装备制造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690亿元,年均增长15%。
面对当前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的态势,成都市力把承接产业转移与灾后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集中打造产业关联度高、持续竞争力强、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大的电子信息(含软件)、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光伏等11大产业集群,使经济发展上层次、有后劲、可持续。
政府服务搭建企业发展温床
在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大洋孵化园内,一排排标准厂房就像“鸟巢”,吸引了不少创业者,来此孵化、成长、发展壮大。“高标准规划设计,低门槛招商引入”,孵化园里不仅配套了商业、居住等设施,崇州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还为入驻的小企业提供了政务服务、融资、管理等各类服务平台,为创业之初的企业减轻了资金压力。
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成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比较优势。从2001年开始,成都市就大刀阔斧地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59项,削减了91%,成为全国同类城市中保留行政许可最少的城市之一。对需保留执行的107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优化审批流程,企业准入类审批实际办理时间最短只需要1小时08分,平均时间为3个半小时。
2007年7月,成都市率先在全国试运行并联审批,将行政审批从“一站式”改为“一窗式”。2007年9月11日,成都市并联审批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殊荣。
“力转变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管制,打破行业垄断,切实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创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成都市对当地投资环境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多的条件,为企业搭建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温床’。”这是成都的承诺。“高效率、快节奏”这是投资者对成都这座城市高效服务的评价。
(责任编辑:跋陀罗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