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西部吹响大开发的号角,成都,这块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宝地成为当时投资的热土!十年后,西部景象大变样,成都,已成为名列中国西部省会第一,成为中国西部吸引外资最多、出口规模最大、跨国公司投资最多、投资环境最好的城市。
六十年从“三根半烟囱”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嬗变
新中国成立前,成都市的工业总产值仅为1.08亿元,其中小手工业户1.4万户,占了全市工业总户数的98.8%;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工厂企业仅有一些规模很小的纺织厂、发电厂、机械厂、汽车修配厂、农副产品加工厂,成都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甚微。在1958年前,成都工业企业被形象地形容为“三根半烟囱”。
怎样才能改变“三根半烟囱”的工业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在成都工业上开始了新的跨越,在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下,一系列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先后出台并实施:东郊老工业区结构调整,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不仅使160户企业重获新生,而且使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工业布局规划调整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全市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以科学规划为龙头,着力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发力,实施招大引强,引进了英特尔、中芯国际、中兴通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围绕重点产业,狠抓核心项目促建,四川一汽丰田迁建、天威新能源一期、腾中重工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增效;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攀成钢、川渝中烟、成飞公司等3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狠抓重点产业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集群实现了新突破,在软件外包、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了较强的比较优势。一系列的有力措施,成都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从2000年到今年7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77户增加到380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2%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对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贡献由38.5%增长到58.5%。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工业增速排名始终保持领先,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排名第3位,2008年上升到第一位,今年1-7月继续保持第一位。成都呈现工业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全市工业经济形成了门类齐全、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现代工业体系。
风好正是扬帆时,今天的成都工业,正在朝集中集约集群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托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完善产业链,在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发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生物医药、食品、家具、制鞋等产业的集群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实力也在进一步壮大。目前,成都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链,有一定基础的汽车等传统产业通过承接产业转移,逐渐成为成都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点。冶金建材产业方面,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蓬勃兴起,一批规模相对较小的产业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正逐步壮大。
招商引资从零的突破到引进133家世界500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本土工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成都的经济建设也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走上了由单一依靠本土企业,转变为壮大本土企业与吸引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崭新发展之路。为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成都先后通过颁布《成都市鼓励外商投资条例》和优化投资
环境等措施,成都市的投资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成都生根发芽,本土工业企业也在面对国际国内竞争中茁壮成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从1985年成都引进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都正大有限公司成立,成都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实现了成都利用外资零的突破。正是这第一步,让成都尝到了招商引资的甜头。2006年,成都市实际使用外资在中西部城市中首次位居首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规范招商引资工作,加强统筹协调,成都市整合市
电子信息等六大产业推进办和驻上海、深圳两个对外办事处以及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于2007年正式成立成都市投资促进委员会,赋予其牵头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的职责,并负责项目统筹、投资服务和投资环境营造,由此,成都招商引资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无论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展强劲的产业优势、高效的政府服务优势,还是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广阔的市场潜力,成都都有着不可抗拒的投资潜力。“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多的条件,为企业搭建快速发展、健康成长的‘温床’。”这是成都的承诺。“高效率、快节奏”这是投资者对成都这座城市高效服务的评价。
世界五百强之一的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在成都考察时说:“英特尔选择成都,青睐的不仅是成都高效的政府服务力、良好的环境承载力、广阔的市场潜力,还有成都相较于沿海的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源潜力。”
去年10月,一汽大众在地震后不久即落户成都,这一项目起步规模为年产15万辆轿车,最终将形成年产35万辆的能力,作为汽车行业的巨头一汽大众投身成都,也是看中了这里的产业优势和市场潜力。成都拥有西部最大汽车消费群体,被誉为“私家车第三城”。
今年6月29日,阿里巴巴西部基地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在成都高新区签署,这里将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中国本土布局除总部所在城市之外的首站城市。一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四川互联网行业所吸引的最大投资项目。……
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133家落户成都,其中包括英特尔、索尼、丰田的生产基地,也包括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巨头的研发中心,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国际银行也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机构。成都拥有的金融后台数量居全国第一,外资银行、外资保险机构以及出口总额均位居中西部榜首。一项关于成都投资促进工作的权威调查显示,有近七成商业机构表示在中西部城市布局或投资,成都将依然是首选城市。
良好的环境中国内陆投资的标杆
很多人有这样的疑惑,那么多的世界财富巨头为何钟情一个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2007年11月18日,由世界银行、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组成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联合调查组”给出了答案:“成都基于自身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特征和约束条件,选择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世界银行中蒙局局长杜大伟(DavidDollar)指出,成都正逐渐成为中西部投资环境最优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让成都已经受到众多外资、内资的青睐,成为他们投资中国西部的首选之地。
曾是《成都市投资环境案例研究》课题组成员的刘建兴博士坦言,成都有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特点”和“五个动力”方面。“三个特点”是指成都始终致力于城乡统筹发展、政企和谐互动和产业协调均衡,正是这三个特点让世界来蓉投资的巨头看到了发展的潜力。“五个动力”是指成都政府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发展环境和时代特征,创造了“市场化驱动,国际化拉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促动”五大动力,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创造,弥补内陆城市不足,使之内化为城市投资环境改善的五个动力。作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的标杆城市,其探索和实践值得深入研究,值得全面总结,值得大力推广。
成都,基于自身作为西部内陆城市的特征和约束条件,理智地选择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即使是在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其“标杆”的形象仍然屹立不倒。地震后仅一个月,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主席克瑞格.贝瑞特来到成都考察时说:“我再次重申,这次灾难并没有改变英特尔在成都做大的决心!”并于今年2月5日,英特尔公司正式对外宣布,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工厂将整合上海浦东封装测试工厂,公司在成都工厂的投资增加至5.25亿美元;一汽大众在地震后不久即落户成都,这一项目起步规模为年产15万辆轿车,最终将形成年产35万辆的能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们感受到了成都的力量。“2009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1%、城镇登记失业率仅3.05%……”这一组数据,更是对“双重考验”交上一份完美答卷。成都高新区数据调查显示,上半年该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6.8亿元,增长42.8%;在引进阿里巴巴、埃森哲、亚马逊、完美时空等一批重大项目后,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综合实力继续增强的成都高新区,在科技部最新综合考评中名列全国56家高新区第4位。
与地震后初期外界对于成都是否会“一蹶不振”的担忧不同,一年后的成都,也正像一列高速疾驰的列车一样,车轮过处,催生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信心与机遇。
成都的发展充分表明,勇于进取,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软环境的优势,完全可以克服内陆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劣势,营造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内陆城市。
(责任编辑:跋陀罗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