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参考资料:本人认为曹操才是三国之真英雄!
乱世英雄
曹操,世皆称其为奸雄,人多恶之,鄙其为人。然吾遍《三国演义》之书,觉其为虽颇有不足道哉,然与玄德之伪,孔明之玄相较,实是真人之本性。且操善用人,而不计人之小过,显其智也;纳忠谏,而不忿人之撞者,显其宽也;统三军,而不顾身之危境,显其勇也;治国昌,而不虑己之疲惫,显其勤也。仅此可为将之才也。况书中亦称其为“制世之臣,乱之枭雄”耳。
参考资料:吾观之《三国演义》
曹操这个人是我最佩服的领导人之一,相比之下刘备就有些可怜了。
曹操死后后人给他写了一首邺中歌,全文如下: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曹操死后葬在邺城,曹操这个人戎马一生,才华横溢,为人悍狠,性格浪漫,魅力四射,他的家族联系既有君臣关系,又有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一生的英雄气质,潇洒自如,不落俗套,他的这种气质,当然不容于中国古代的那种忠君爱国的社会氛围,所以才有这个人究竟是英雄还是匪首,到底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的不同争论,他就是这么一个集千秋功罪于一身的矛盾的集合体。其实就从他那光采照人的文章和雄霸天下的气质上来看,又怎么能和当时那些庸庸碌碌大官僚混在一起呢?他截断黄河在上面筑起铜雀台,面对黄河,背靠巍巍太行山,依山傍水而建,有虎踞龙盘之势,可谓巧夺天工,神来之笔。这个人怎么可能不造反呢,至少也会成为割据一方的英雄,更可能成为君临天下的霸王。只是英雄也有迟暮的那一天,尽管这是不能抗拒的安排,但心中却仍然思念着征尘滚滚的战场,往日那戎马疆场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虽然明知自己要不久与人世,但是仍然从容地把忠诚的部将全部召集,安排后事。从他交代侍妾分香买履上看他又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纵观曹操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顺境逆境都思维缜密,潇洒不羁,才华,浪漫,包容,大度,霸气,就是没有这酸腐的书生之气,今天我们这些文人对曹操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其实曹操根本不把大家放在眼里,地下有知,作一笑耳。
最后用吞食天地的一句话来形容曹操“问天下谁是英雄,吾曹操曹孟德,汝刘玄德乃乱世枭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