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名由来因境内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
桓台县原名新城县,建制于元朝,明清两朝因之,民国初年,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改名桓台县。桓台地处古齐国腹地,自古民风敦实朴厚,民人孝弟力田,家弦户诵,是文教之邦。其文化自明代已著,清初更是人物辈出。据民国重修《新城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桓台共出进士72人,举人207人,各类贡生450人。就进士数量而言,是全省较多的县分之一。 在桓台科举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顺治十二年(1655)春三月的会试,桓台一榜高中五人,名震全国,时人称“一榜五士群将相,龙虎风云司李行”。顺治十二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五次科举考试,该科共录取350人。桓台一不足10万人的小县,一榜高中5人,此科是桓台科举史上最丰收的一次。此事至今仍被乡人称为美谈。这五名进士是王渔洋、伊辟、(yi)、荣开、于觉世。他们中中进士时最年长者是,时年四十一岁。最年轻者是王渔洋,时年二十二岁。他们中有朝廷重臣、文坛领袖,有平乱保 边的名臣,他们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相互间道德相勖、文章相益、过失相规、友谊深长。今据清康熙三十二年《新城县志》及五人的家族普谍介绍这五人的情况几相互关系。 首先谈一下清代的进士考试。清代的进士考试分会试和殿试两级,为中央级的考试。即于乡试的第二年集合全国举人在京考试,三年一次。会试中式者称为“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为会员。殿试于会试放榜后十日举行,由皇帝亲临保和殿策问,按成绩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需说明的是,会试录取的"贡士"可以参加本年度殿试,也可不参加殿试,以后再参加殿试。因为会试通过参加殿试的人是一概不黜落的,殿试只是确定三甲名次而已,再分别授官。因此,考中会试 实际就是考中进士。一般把会试中试的时间视为考中进士的时间。此次桓台会试中士的5人伊辟、、荣开参加了本年度的殿试,王渔洋、于觉世未殿试,以后又参加了殿试。
参考资料:http://www.htxzx.com/wszl/5in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