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完奶把孩子竖起,头靠在大人肩上轻轻地拍她的后背,把胃里的空气排出来.
婴儿漾奶很常见,约2/3的婴儿会出现漾奶,早产儿漾奶者更多,约占4/5。漾奶的学名叫胃食管反流(GER),就是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再溢出或吐出体外。大约90%的GER是生理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在生后18个月逐渐好转痊愈。另10%的GER是病理性的,要么存在着器质性病变,要么反复长时间的胃食管反流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那就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了。
为什么婴儿会漾奶呢?这是因为小婴儿的食管、胃肠蠕动力都差,奶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另外,食管下端括约肌比较松弛,阻隔食物(奶)由胃进入食管的能力差,所以产生GER。随着小儿逐渐发育,漾奶情况逐渐消失,所以是生理性的。还有极少数,本身存在着器质性疾病,如食管裂孔疝、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造成漾奶、呕吐反复不止。
胃及十二指肠反流物主要是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和胰蛋白酶。胃酸接触食管黏膜产生食管下部腐蚀性炎症,蛋白酶消化蛋白,使食管破坏更加严重,并损害食管下端括约肌,使食管下端括约肌失去抗胃液反流作用,胃液涌入食管的量更多。胃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的时间越长,破坏食管的程度越严重,这就叫做GERD了。即使生理性GER,胃液在食管内停留时间长,也会形成食管炎。
其实,生理性与病理性GER初期的表现一样,都表现为漾奶,分不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仔细看,一般生理性GER只出现于吃奶时,或吃奶后短时间内,如漾奶时间较长、较重者可能是病理性GER。漾奶严重就是吐奶,甚至能喷射出一段距离。并发食管炎后可致呕血。对较小体弱的孩子,因为咳嗽无力,呕吐物可呛入气管引起咳嗽、呼吸暂停、窒息,甚至猝死。慢性长期漾奶可造成体重不增,营养不良,反复呼吸道感染,贫血及食管炎。小婴儿烦躁不安,脾气大,可能就是烧心的表现。
专家们都主张GER要早治,早期治疗效果好,还可避免或减少GER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下面就说一说漾奶的治疗方法:
1漾奶时不要使婴儿仰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每次漾奶后将小儿立着抱起,轻轻拍背,使吞入的气体排出,然后轻轻放倒孩子,使右侧朝下卧,这样使胃的下口(幽门)朝下,胃的上口(贲门)朝上,减少反流的发生。
2饮食上,如是母奶喂养依然照旧。如是牛奶等喂养,可适当加米糊,使食物稠厚一些。也可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法。
3服用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普瑞博思),可增加食管下端肌肉的张力及促进食管、胃蠕动,使食物下行,减少呕吐。剂量为每次02毫克/千克体重,于喂奶前15~30分钟,口服,疗程4~8周。
4疑有食管炎者给予胃酸拮抗剂雷尼替丁,剂量为3~5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3次,口服,同时加用黏膜保护剂思密达或硫糖铝。
以上方法可循序采用,如到第2项起作用了,就不必要再采用以下的方法。如果无效,可接着往下,到第4项仍不见效,要考虑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因为检查的项目专业性较强,应当去教学医院儿科或省级儿童医院诊治最为妥当。
少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