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2年12月。建馆以来,陕西省人民政府先后任命(聘任)名誉馆长1位、馆长4位、副馆长11位。首任馆长景莘农,曾为杨虎城、邵力子、孙蔚如三任陕西省主席的主任秘书,著名中医学家;第二任馆长张寒杉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书画家;第三任馆长高元白,系著名语言学家,后改聘名誉馆长;现任馆长为杨才玉。近半个世纪来,累计聘任馆员293人,现有馆员104人。在现有馆员中,民主党派成员43人(其中民盟20人,民革12人,九三7人,民进2人,农工1人,民建1人),无党派人士41人,中共党员20人。馆内分为四个研究会,文史研究会37人,书画研究会38人,海外联谊会23人,太华诗社25人(各研究会之间有交叉);工资制馆员3人,领取生活费的馆员14人,领取活动费的馆员87人;居住香港的2人。
历任馆员都是具有相当学识和社会名望的老年知识分子,其中包括清朝的进士、举人、拔贡、秀才,辛亥革命的元老、民国时期军政界人士,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归国留学生和海外回大陆定居的爱国人士及宗教界人士。如: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的中医学家景莘农、李殿君,追随孙中山进行反清活动的书画艺术家张寒杉,语言学家高元白,张学良夫人赵一荻的外甥冯健龙,前美国国防部顾问蔡文治将军的侄子蔡恒,香港陕西同乡会会长田一明,书法艺术大师刘自椟和卫俊秀,著名文物考古专家石兴邦,著名经济学家何炼成等,他们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陕西文史馆成立初期馆员对象主要是"文、老、贫",工作以奉养为主,适当组织馆员从事文史资料征集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史馆的各项工作逐步纳入正轨,馆员参政议政、文史研究、书画活动、海外联谊等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馆确立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以'三讲'教育为动力,围绕一个总目标(敬老崇文), 抓住两个侧重点(馆员工作和文史研究工作),积极开展文史研究三项基本活动(文史考察、学术探讨、著书立说),诗书画创作及海外联谊工作全面推进"的新工作思路,使各项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参政议政方面,何炼成、彭树智、田恒五等馆员针对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文物保护、旅游事业等提出了很多建议,受到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文史研究方面,完成了《陕西省志·人物志》古代部分的编写任务,共约70万字;参加了全国《新编文史笔记》丛书的编写工作,出版了《秦中旧事》、《三秦轶事》两本分册;1998年推出馆员文集《崇文丛书》四卷120万字,2001年又将推出该丛书的第五、六卷,60万字;出版馆刊29期,200多万字;近两年还集中人力对馆藏书画、碑帖拓片及图书等文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发掘。书画活动方面,多次在西安、汉中、延安等地举办书画展览和赈灾义卖活动,并深入到厂矿、学校、部队进行书画笔会。此外,还出版了《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珍品选》、于右任《醉高歌二十章》、《阎甘园先生书画选集》、馆员书法家宫葆诚字帖《隶书阿房宫赋》等。海外联谊工作方面,接待了从海外回大陆探亲、观光的亲友近百人,其中有台湾原国民?quot;立法委员"杨大乾先生,美国国会高级顾问、美国中华艺术学会常委唐功楷夫妇等。很多馆员还到日本、台湾、美国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广交了朋友。阎明、张冠儒等馆员利用海外关系,积极为内地的经济建设、教育事业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
由于在为馆员服务和发挥馆员余热工作方面工作出色,1992年,陕西省文史研究馆被评为全国和陕西省"老有所为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