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日照下的西昌,明净温暖。视线延伸到远处,四面都是起伏的山坡。山坳里民居样式各异,屋顶上的太阳能装置却是出奇的一致。正符合这座川西南城市“太阳城”的美誉。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将从这里起飞,西昌与月亮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太阳城”在历史上就有“月亮之城”的美妙名号。
今天,本报记者走访西昌,体会到在这特别的时期,这座城市平静下的忙碌。
发射中心的“田园风光”
午间温暖的阳光下,走进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非常宁静。层层叠叠的山峦、树立的发射塔、来来往往的老百姓与往常无异。偶尔有村民骑着摩托“擦身而过”,见到记者的镜头也并不惊讶,只是腼腆的笑着;穿着民族服装的当地百姓走过,也并不言语,只是腼腆的笑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总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城内,而发射场位于冕宁县沙坝镇附近的深山中。从西昌城出发,随着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大片农田和农舍进入视线,一条幽深峡谷呈现在眼前,这峡谷深处便是“嫦娥”奔月之处。
三号发射塔架和二号发射塔架高耸在记者眼前,就在发射塔架旁的山路边,穿着民族服饰的老太太正忙着手边的针线活儿,面对记者们的“大炮筒”有些不知所措。一个中年女性抱着孩子坐在山坡上哼着小曲儿,山坡下,她的一群牛儿正在怡然自得地享受青青绿草。
发射在即,这里的百姓们似乎非常平静。而专家们总是行踪难觅,每每问及,答案总是“忙着”。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专家们都在忙碌,气象专家们的会商也是每天都在进行。这些专家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内部的,也有许多其他单位的,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确保“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记者离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时,正是孩子们放学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走在路上,发射中心的后羿射日雕像和太空人的雕塑就在他们身后。孩子们在路边嬉笑打闹,不知他们是否知道,一个承载中国人千年梦想的壮举就要发生在离他们最近的地方!
记者蜂拥到西昌
与静悄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西昌县城里熙熙攘攘的记者群。“嫦娥一号”发射在即,记者大军齐聚西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迄今他们已经接待了170多名记者,而这个数据还不包括那些“不请自来”记者。
“十几天前就有记者来了,从20号开始更是大量涌入,很多媒体都来好几个人。那天我到机场,有趟飞机坐100多个人,有80多个都是记者。”这位工作人员说。
记者们对于“嫦娥”的任何信息都特别关注。昨天上午,发射中心一位专家出来介绍情况,被记者们不断追问,以致堵在讲台上无法离开。采访中的一组对话却颇有意思。
有记者问:“您觉得我们探索月球的意义有哪些?”
“探索月球的意义我从报纸、电视上看到很多。”专家笑着说,“这不都是你们报道的么?我每天看报纸的。”现场的人都笑了起来,记者与专家,到底谁听谁的?
且不说“嫦娥一号”的专家是记者们围追的对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西昌城里的老百姓都是采访的热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几个月前,记者们就开始行动了,想各种办法采访,攀熟人的,找老乡的都有。”
城中百姓“生意忙”
“还有房间吗?”,“还有能上网的房间吗?”恐怕是这几天明珠酒店的经理王招华最常听到的话。每当这时,他便拿出早已预备好的答案:“没有了,一间都没有了,真的!”而这里只是西昌一家普通的三星级宾馆。
仅航天大道附近就有多家三星级、四星级宾馆,这还不包括众多的小型宾馆及招待所,即便是这样的规模,西昌仍然“一房难求”。
“嫦娥一号”给西昌当地人带来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
“帮我把车后面贴的牌子扯下来!”金杯车的师傅这么喊着。记者抬头一看,这块牌子上赫然写着“此车出售,联系电话×××”。
“你这车不卖啦?”记者问司机。
“不卖了,现在生意好,拉活多!”司机师傅呵呵地笑着,“过了这几天再卖!”
一位的士司机告诉记者,这两天,西昌城内的外地人多了起来,“这几天生意比以往好多了,比平时能多拉好几趟”。
本报记者 李艳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