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报文章:在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炒家曾发起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猛烈攻击,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一场“港元保卫战”最终击退国际炒家,捍卫了联系汇率制度。时过十年之后,香港金管局再一次大规模出手稳定联系汇率,不过,这与十年前的情况已大不相同。
国际炒家狙击技法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国际炒家实际上从1997年7月以后便开始狙击港元,并在该年8月、10月、以及1998年1月和6月多次采取狙击行动。
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对国际炒家的狙击技法作了一个概括:"他们往往在三个市场兴风作浪,第一是在证券的现货和期货市场;第二是在货币的现货和期货市场;第三个也相当重要,就是在传媒介做功夫。"
当时,国际炒家在汇市上大量抛售港元,迫使金管局大量接货,抽紧银根,拉升银行同业拆息利率,导致股市大幅下挫,从而使其在沽空期指中获利。表面是攻击港汇,实际上则在炒期指中斩获收益。
1998年8月,国际炒家的行动进一步升级,导致股票现货市场大幅萎缩,恒指一路跌至6600点。此时,如果股市崩溃,银行将随之不稳,港元也就难以捍卫,整个金融体系也可能出现危机。香港政府于是紧急于8月14日决定动用外汇基金入市,在8月14日至28日期间,共动用了超过一千亿港元出手干预期股两市,将恒指推高1200点。
最终,国际炒家的目的未能得逞,而香港政府则在此次"港元保卫战"中获得丰厚收益,仅在期指市场一项,便获利20亿港元;此外外汇基金在股市买入的优质上市公司股份后来都有较大升幅,获利更高达近千亿港元。
目前形势已大不相同
与1998年的情况相比,联系汇率制度此次面临的冲击已有很大不同。
首先,从市场环境来看,1998年的时候,宏观的环境很配合炒作的目的,因为当时香港出现了较大的资产泡沫,亚洲地区也有泡沫,所以炒家看准机会,刺破这个泡沫就可以带来很多炒作收入。
现在的情况则是,香港资产是在慢慢上升,除了股票市场之外,资产价格与实际的经济情况是配合的,并没有太多距离。东亚银行首席经济师邓世安指出,现在外资实际上是集中炒作股票市场,而并不是炒港元升值。冲击联系汇率只是他们的一个辅助动作,目的是在股市上推波助澜。
从具体操作手法上,1998年的时候,国际炒家是赌港元贬值,采用的手法是同时沽空港元和港股。现在国际炒家采取的炒作手法则正好相反,是同时买入港元和港股,赌的是港元升值,而重点是在股市获利。
不过分析人士也指出,两者也有一定共性,那就是香港金管局的行动反应了政府坚决捍卫联系汇率制度的决心。实际上,目前的港元炒卖活动并不是太严重,也反映市场对于联系汇率制度还是具有信心。(记者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