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懵懂(唐朝以前)
中国对鸣虫观察最早的文字记载源于公元前11—6世纪的《诗经》和公元前5-2世纪的《尔雅》。据此可知,中国对昆虫鸣叫声的欣赏至少也已经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
事实上,中国人对鸣虫的认识远早于此,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甲骨文(非商朝的甲骨文)中得到证明:甲骨文中的夏字形似“蝉”,而秋字形似“蟋蟀”。这说明远古时代的人们是通过某些指示生物来感知季节变化的,现代物候学所研究的对像也正是这些。
在《诗经》的《国风-幽-七月》篇中,就对昆虫出现的时令、节气、习性及栖息场所都作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所说的斯螽、莎鸡、蟋蟀,都是鸣虫。
稍后一点的战国时期,楚国大词人屈原的《楚辞》中,亦有鸣虫的一席之地,也是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咏鸣虫的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