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7.60目录:图书,传记,哲学家、思想家,东方,
品牌:袁世硕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15 页码
·出版日:2000年
·ISBN:7305035327
·条码:9787305035326
·版次:2000年6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文学两上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
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
作者简介
袁世硕,1929年生,山东兖州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尚任年谱》、《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元曲百科辞典》、《清诗别裁集》等。学术兼职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
媒体推荐
序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
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义切介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
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人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
编辑推荐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生平读书、教书、著书,事迹平淡无奇,却在雅、俗文学两上领域里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以小说集《聊斋志异》著名于后世,享誉世界文学之林。
本书详实地描述了蒲松龄一生的行迹和交游,对其各类作品的创作心态及先后变化多有深入的揭示。对《聊斋志异》一书,从宗教神秘意识转化为文学审美方式来认识,从小说形态学的角度加以评述,较前出之论著更为深刻中肯。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第一章 般阳蒲氏
第二章 风华少年
第三章 岁岁游学
第四章 南游作幕
第五章 文章憎命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李尧臣家道殷实,父亲已“卒于官”,他过早地挑起了主持家务,上养祖父,下抚幼弟的担子。他性情质朴,讲究实际,喜欢于家务之余,闭门研读,尤喜唐宋文章,对吟咏一道,似乎不那么感兴趣。《淄川县志》中说他:“居家孝友,笃嗜诗书,号称博洽。晚弃举子业,学古文。新城王尚书士稹谓‘按之八家尺度,不爽毫黍’。”(卷六“重续文学”)
蒲松龄的门第、家境比不上张笃庆、李尧臣,没有条件闲在家里读书,大约在他们结郢中社的次年,便就食于本县缙绅之家了。据考,他那年去的是已故前朝官宦沈润之家,被邀去
陪沈天祥伴读。(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在这种情况下,他也难于经常参加郢中社的集会。
蒲松龄的早年诗全都没有流传下来。李尧臣的《百四斋诗文集》至今未见。张笃庆的《昆仑山房诗集》卷帙堪称浩繁,郢中社集倡和之作也不多见,仅有《希梅、留仙自明湖归,与顾当如社集同赋》、《秋日新霁,小集郢中社山楼》、《与同社诸子论诗》数题,而且是结社五、六年后写的,经受过科举的挫折,就不免时而流露着“相看牢落沧洲外,愁对寒烟夕照间”的失意哀愁了。
蒲松龄对孙蕙未能以卓异闻,也代为不满,有《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钞》二首相慰勉。第一首是表同情,后两联云:
但余白发无公道,只恐东风亦世情。
我自蹉跎君偃蹇,两人踪迹可怜生。前二句均化用唐人诗句。杜牧《送隐者》云:“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罗邺《赏春》云:“年年检点人间事,唯有东风不世情。”对后者,蒲松龄改“唯有”为“只恐”,改“不”为“亦”,意思就进了一层,直谓世间一无公道。蒲松龄是以友人的身份相慰问,所以后两句并言两人境遇之可怜,为之同声一哭。第二首变同情为激励,后两联云:
时危未许眠高枕,天道何劳避畏途。
按剑相逢君莫笑,阳春属和古来孤。他只能以此自慰慰人。
尽管孙蕙有些情绪,也明知是如投火坑,但也无法抗拒上台的命令,在扬州知府的严厉催促下,只好在三月二十八日带着蒲松龄等几名亲信,去署高邮州事了。
当时的高邮确实是官民疲敝,水灾未除,河工管理混乱,时起时停;驿站缺少马匹,无力供应过往贵官之索取,临近倒闭的程度。而前任已将“熟田钱粮”,征收无余,其他方面钱粮,也已“挪移殆尽”(《鹤轩笔札·高邮驿站》)。孙蕙到高邮署印,一身而当两冲,百事缠身,驿站、河工,更是刻无宁晷,疲于应付自不必说,更重要的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