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6.40目录:图书,传记,哲学家、思想家,东方,
品牌:邱鸣皋
基本信息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79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305037699
·条码:9787305037696
·版次:2002年2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诗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本书梳理并重新考订了陆游的生平事迹;对其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其他诸方面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对其文学思想与文学成就也作了简明评介。本书注重背景的勾勒,意在截取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画面,从中展现与评价陆游的思想风貌,并透析其悲剧性命运。
作者简介
邱鸣皋,江苏丰县人,1938年生。1964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现为该校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并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著有《舒岳祥年谱》、《张炎评传》等。
媒体推荐
前言
从“思想家”的角度为陆游立传,应该说是符合陆游生前愿望的。陆游本不想做诗人,而是志在“经世”,更希望做战士,奋战在抗金和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战场上。种种原因逼得他既不能经世,又做不成战士,“空回英概入笔墨”,才不得不去做诗人,而且竟“六十年间万首诗”,成了中国历代诗人中诗作最多的诗人。
思想家不一定(也没有必要)是诗人。但是,真正的诗人必然是思想家。真正的诗人,必然能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峰,以深邃敏锐的艺术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与时代和人民司呼吸、共感情,并用他的诗歌表现之、抒发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贯彻在他的诗歌中的,是其思想的结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先进思想的反映。这是真正的诗人,自然也是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陆游正是这样,他既是诗人,又是思想家。
然而,要从“思想家”的角度为陆游写评传,要首先给陆游的思想准确定位。如此,就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彼时彼地的历史环境和陆游实际思想表现,作为分析、判断的基础,从而找出其核心思想,即在陆游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衍生出的其他思想及其所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思想体系,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讦价。为此,有几个原则性问题有必要首先重新说清楚。
第一,宋金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女真族便是其中之一。当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女真首领阿骨打(金太祖完颜曼)称帝建立割据政权金国的时候,女真族的社会形态才刚从原始部落进入奴隶占有制。而当时的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皆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期,如陈寅恪先生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宫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史学家吕振羽许先生亦称为“中世纪末期的全盘期”(《中国历史研究提纲》,《民国丛书二编》)。而女真上层集团主动发起的侵宋战争,入主中原,从其主观上说,既有夺取中原与宋分割中国的政治野心,更有极大的经济掠夺、财富占有的欲望。当其初主中原的时候,曾以其落后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残酷的民族高压政策,掠夺性的经济剥削和无休止的兵役负担,给中原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显然是以其落后的社会形态冲击、破坏中原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直接造成了国家长达百余年的南北分裂,再次形成南北朝割据状态。分裂,是国家的重大灾
难,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女真上层集团入主中原的过程中,虽然在播撒了民族仇恨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女真族的发展,使女真族在中原文明的基础上短时间内摆脱了落后状态,一步跨入了封建社会阶段。但这是以中原乃至江南地区人民的相对破产、广大人民(包括女真族人民)蒙受极大灾难与牺牲为代价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之大大滞后,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谓“民族融合”,本来是通过正常的民族间的交往就可以达到的,这里却用了长达一个世纪的两军对峙乃至血与火的战争,才从客观上局部地达到了。然而,这种“民族融合”决不是女真族统治者的主观追求,而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由此可知,宋金战争的性质,在金国来说,是非正义的,属于“破坏性战争”,战争的灾难主要是由金国上层统治集团造成的。
……
编辑推荐
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和伟大的爱国诗人。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本书梳理并重新考订了陆游的生平事迹;对其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其他诸方面思想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对其文学思想与文学成就也作了简明评介。本书注重背景的勾勒,意在截取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画面,从中展现与评价陆游的思想风貌,并透析其悲剧性命运。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匡亚明
前言
第一章 在大动乱时代里诞生与成长
第二章 初入仕途的坎坷
第三章 生命之旅的里程碑
第四章 仕途上的再三坎坷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其三,规模与养气。规模,是指诗的气概、气象,也指诗的格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指要涵养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此皆诗外之法,而为造
就伟大诗人所不可或缺者。在中国的诗歌创作中,本有“诗言志”的传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胸襟志趣不同,阅历遭遇不同,学识才气不同,诗亦不同,从而表现出诗的个性。陆游自幼读诗,对这一点是应当知道的。但在师从曾几之前,不一定能与自己的诗歌创作结合起来。否则,他就不会专搞“藻绘”了。曾几曾以具体的诗例向陆游说明诗与诗人心志、气质的关系。《老学庵笔记》卷四记载了茶山先生的一段话:“徐师川拟荆公‘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云:‘细落李花那可数,偶行芳草步因迟。’初不解其意,久乃得之。盖师川专师陶渊明者也。渊明之诗,皆适然寓意而不留于物,如‘悠然见南山’,东坡所以知其决非望南山也。今云细数落花,缓寻芳草,留意甚矣,故易之。”又云:“荆公多用渊明语而意异,如‘柴门虽设要常关,云尚无心能出岫’。要字能字,皆非渊明本意也。”曾几的这种分析,确能切中诗人心志、气质而人其微。这种分析对陆游后来的一些隐逸诗、田园诗可能起过作用。但曾几所要求于陆游的是要在诗中表现开阔宏大的规模和浩然之气。作为诗人,要写出不朽的诗篇,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这是他在师从曾几之后才逐渐明白的。这一要诀,陆游受用一生,在诗歌创作中贯彻之、实践之,并一再宣称“文以气为主”,甚至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蜕”(《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到了晚年,他又把这个法宝传给他的儿子,《示子遹》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可见他对这个诗外之法是何等地重视。当然,陆游所说的“工夫”,涵义要更广泛,远远超出了吕本中、曾几所强调的内心体悟,而是包括了生活实践、社会活动以及对这些实践活动的体验,这已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创作态度了。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上述诗外之法,并非吕本中、曾几的创见,而是中国诗歌理论中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而且吕、曾二人的诗歌创作也都没有达到这一理想高度。只有到了陆游手中,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陆游将这种诗外之法与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从而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造就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
在陆游师从曾几的十余年中,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曾几称陆游为“陆子”,或称其字“务观”,在现存《茶山集》中,写给陆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