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18.00目录:图书,传记,哲学家、思想家,西方,
品牌:韩玲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页码:146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780475
·条码:9787806780473
·版次:1版
·装帧:精装
·开本:20 20/20开 20开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马克思致力于人类进步和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伟大一生,叙述了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同盟的创立和活动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同时也对马克思的读书学习、爱情婚姻、家庭亲友、人际交往、情趣嗜好等多方面的生活细节,作出生动活泼和描述。其现实意义尤在于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具体过程的线索梳理,提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奥秘:在于它植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在于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在于它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本质。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风尚,画传在体裁和版式上都有所创新,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美术作品、实物手迹和肖像剧照等随文插配,地体现出历史与美学在传记文学领域内的有机统一,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们的欢迎。
媒体推荐
序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之际,由我室两位20多岁的年轻人编写的《马克思画传》付梓出
版了。
马克思是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导师。这位睿智的伟人所创立的伟大学说,就像照亮夜空的熊熊火炬,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他的继任者又使它从理论变为现实。尽管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充满着艰辛,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世界社会主义还没有最终到来,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曾说过:“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120年过去了,恩格斯的预言仍在不断地被证实着。20世纪末的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通过国际互联网,在悠悠千年、代代英豪中评选本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众多候选人中名列榜首;在世界范围,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从没有被淡忘。世纪之交研究马克思甚至形成热潮,一些有着重大影响的国际研讨会相继召开,参加者有的竟达2000多入之众,这是马克思主义全盛时期民间也未曾出现过的热烈景象;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东方、在与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仍在生机勃勃的实践着、发展着。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编写的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有这样的台词:“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已死了呢?”不断地宣布一种思想已死了,不正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
20世纪如年代之初,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纪伟人邓小平曾断言:“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在我们昂首阔步跨入新的世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时,重温邓小平的名言,尤感亲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不可战胜的奥秘,在于它植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逻辑,在于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格,在于它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本质。归根结底,在于它是科学真理。真理必将赢得青年,青年必将赢得未来。这本书是由两位青年撰写的,尤其令人欣慰。是为序。
冯小敏
2003年1月25日
编辑推荐
"他们都宣布我的思想死了。""你们不觉奇怪吗--为什么有必要一次又一次宣布我的思想死了呢?""不断地宣布一种思想死了,不正是可以证明这种宣布的虚妄吗?"这是一部关于马克思的历史剧中的台词。这个伟大思想家,至今仍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持续的影响。
目录
人生的开始
爱做“小包子”男孩
“两位”父亲的影响
远大的志向
施特黑利咖啡馆
为哲学奋斗
步入革命的洪流中
二十四岁的编辑部主任
妻子,战友
再见了,德意志!
只出过一期的《德法年鉴》
伟大的转变
巴黎会见
彻底的清算
诗人的朋友
流亡生活的开始
流亡中的奋斗
“世界公民”
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
不懈的探索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告别布鲁塞尔
重返祖国
清醒的关注
以笔杆为武器
别了,只是并非永别
在革命低潮时期
革命经验的总结
贫病交加中
伟大的发现
关注东方
人生的第二次高峰
全世界工人的联合
第一国际的“灵魂”
工人阶级的《圣经》
坚决站在“冲天的巴黎人”一边
不朽的丰碑
生命的最后一程
广泛的理论研究
做琼尼的马儿
“卡尔,我不行了”
伟大灵魂的逝去
不灭的幽灵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在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不久,马克思与燕妮于1843年6月19日在克罗茨纳赫举行了简朴的婚礼。这一天的天气尽管是灰蒙蒙的,但它却是马克思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它使7年漫长的分离与等待终于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 马克思的妻子燕妮于1814年2月12日诞生在易北省的萨尔茨维得尔,她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完全靠父亲的指导和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能写一手文笔秀丽的文章。少年时代,在与马克思的交往中,马克思崇高的志向、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今燕妮十分敬佩,而燕妮与生俱来的纯洁、正直与善良也深深地吸引着马克思。共同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让他们走在了一起。1836年,燕妮接受了马克思的求婚。
在与马克思分别的日子里,燕妮为自己的婚约作出了巨大的牺牲。马克思的父亲虽然是特利尔城的首席律师,经济还算宽裕,但终究属于市民阶层,贵族与平民联姻,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更何况亨利希·马克思死后,马克思一家的经济已经十分拮据了。几年中,她默默地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朋友等各方的巨大压力,不得不独自同贵族亲友们进行激烈的斗争,特别是父亲威上持华伦男爵去世后,她的兄长斐迪南更加顽固地反对她的婚姻,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挠,无休止的激烈争吵给燕妮带来了说不尽的痛苦。马克思在结婚前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订婚已经七年多,我的未婚妻为了我而进行了极其激烈的、几乎损害了她的健康的斗争……”可是,燕妮具有一种为了追求人生的美好理想而不惜付出一切的坚毅品格。她深知,横在她面前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她有决心与马克思一起在荆棘丛生的荒野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对此地终身无悔,始终不渝。
古老的莱茵省,有着很多的尖塔、城内抉长的胡同以及风韵别致的集镇,原野上的花园和果树园更,生长着整齐而奇异的灌木,还有茂盛的樱树花。
马克思无心欣赏这里的美景,在美因茨住了几天后,便匆匆赶到了莱茵省的科伦。他要在这里创办一份大型的革命日报,来宣传他们的革命路线和革命策略,指导群众进行斗争。
经过艰苦而细致的准备,这份报纸终于在1848年5月31日晚上以《新莱茵报》的名字诞生了。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目的是为了表明其与马克思在1842—1843年担任主编的《莱茵报》有继承关系,以唤起人们对它的回忆,扩大报纸的影响,加一“新”字,以示两者有所区别。马克思力报纸加了个副标题——民主派机关报,目的是为了用民主派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