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购买报价¥21.60目录:图书,中国语言文字学,语言学,语言学文集与论丛,
品牌:周及徐
基本信息
·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256 页码
·出版日:2003年
·ISBN:780659518X
·条码:9787806595183
·版次:2003年9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作者简介
周及徐,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语言学、先秦两汉语以及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历史比较。现在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专著《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另有《康熙字典现代版》(合著)及语言学论文十余篇。
媒体推荐
自序
这本论文集是我十余年来在汉语史研究的道路上走过的足迹。
1987—199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汉语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时,我的老师冉友侨、刘君惠、郭诚永和杜道生等老先生都已年愈七旬,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生执着,对古代典籍无比珍爱和熟悉,这深深地影响了我。杜先生几乎可把一部《说文解字》随口背诵,令人既惊讶又敬佩。在他的熏陶下,我迷上了《段注》。前两篇论文《辨“戏”、“沫”二篆注误及同字条之误》和《释“告”及甲骨文牛龄诸宇》反映了这时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1996年秋,我回到川师大任教。在汹涌着经济大潮的社会中迷失了一阵以后,我又回到了汉语史教学和研究的象牙塔里面,这既是命运的安排,又是多年来我内心的向往。《20世纪成都话音变研究》写于这段时间。调查方言得到的结论“方言(语言)之间的影响是语言音变的动力”给我深刻的印象,这与我们在语言的历时研究中总是用不断的分裂来解释语言的音变有很大的不同。语言的演变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难道我们可以为了方便,在解释久远的历史变化时采用“谱系树理论”,在解释现在的语音变化时釆用“波浪理论”?在古代语言的历史变化中也应该有“波浪过程”(即方言的差别及其互相影响)。这种观点反映在我最近的一篇文章《上古汉语中的*kw-/*k-*p·音变及其时间层次》中。
20世纪的最后几年,我感觉到在汉语历史研究的领域里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一是汉语历史音韵学有了新的进展,新的上古音构拟系统相继出现,海外有包拟古一白一平系统、斯塔罗斯金系统,国内有郑张尚芳一潘悟云系统;二是汉语历史比较的领域扩大了,从以前的汉藏语系内部语言的比较,扩大到汉语和其他语系语言的比较,例如汉语和南岛语的比较(沙加尔1992),汉语和北高加索语的比较(斯塔罗斯金1995),汉语和台语的比较(邢公畹1999)。在这样的气氛中,期盼着汉语史研究的新境界,我于1998年考入四川大学语言研究所,在宋永培老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古“甫”今“巴”话语源》《汉语的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尔雅·释诂‘林、烝,君也’考》《於菟之“菟”及其同族词和同源词》《“大同”新探》和《“弓”的传播和史前世界文化交流》等几篇文章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
我做汉语和印欧语比较,是受了沙加尔(L.Sagart)博士的汉语和南岛语比较的启发。相距如此遥远、形式如此不同的两种语言,在剥去岁月的尘封,露出数千年之前的旧貌时,竟是这样有规律的对应,竟是难以置信的相似!除了考古学和遗传学外,只有历史语言学才能以它独特的方法去寻觅失落已久的人类史前时期的历史,洞烛远古的迷茫和黑暗,探寻“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这真是令人怦然心动的诱惑,无法拒绝。在有了一些零散的词例对应之后,我决定系统地对比汉语和印欧语的语音体系和常用词汇。在宋老师的支持下,我完成了《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的博士论文。《比较法与科学研究》《历史比较法和汉语印欧语比较》《汉语印欧语史前关系证据之一:基本词汇对应》和《汉语印欧语史前关系证据之二:文化词汇对应》等文章就是在这段时间写成的。这后面两篇文章是我近年来最重要的论文。它们以历史语言学的证据指出汉语和印欧语在史前时期曾有密切的关系。不仅是在历史语言学上,而且在人类史前历史和文化的探索上,这个论证指向了一个新的方向。
最后两篇英文文章,是《汉语印欧语史前关系证据之一:基本词汇对应》和《汉语印欧语史前关系证据之二:文化词汇对应》的译文。在美国著名汉学家梅维恒教授的支持下,我将上述二文译出发表于美国宾夕珐尼亚大学Sino-PlatonicPapers(No,115,125)上,以期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研究。
汉语和印欧语关系问题的研究,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纯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尽管对于我——一个偏寓西南、位卑言微的书生来说,开展这个研究困难重重,但我有信心耐住寂寞,把这个课题继续下去。《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说:“每一种文明都必须通过艰难的道路最终才能找到真理。”我相信这话。
作 者
2003年6月19日于成都
编辑推荐
语言在不断地产生,又在不断的消失。一种语言在交流和变化中产生,另一种语言也在分化为几种语言,同时原始的语言走向了消亡。本书结集历史语言学的14篇论文,是希望能从中看出历史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也希望能对汉语史研究有所启迪。
目录
辨《说文段注》“涐”、“沫”二篆注误兼辨
《辞源》《辞海》同字条之误
释“告”及甲骨文牛龄诸字
20世纪成都话音变研究
古“甫”今“巴”话语源
上古汉语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普通话的影响是成都话语音变化的主要因素,向普通话语音靠拢是成都话语音变化的主要趋势
本文第二节中收集180个词,产生变读的有125个(根据本文第二节统计,以下数字同)。其中,变读音与相应的普通话读音声母、韵母和调类全部相同的有70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56%;变读音与相应的普通话读音声母和韵母相同的94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75%:变读音与相应的普通话读音韵母相同的有107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86%。可见,普通话的影响是成都话语音变化的主要因素,成都话语音模仿、学习普通话的趋势十分明显。考虑到趋同于普通话的变读盛行于青年学生中的情形,这种趋势今后会日益加强。
变读的125个词中,韵母变化的有86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69%;声母变化的有68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54%:调值不变,调类变化的仅有7个,约占变读词总数的5.6%。可见,在变读词中,韵母变化最多,声母变化较少,声调变化极少。声调是当代成都话中最稳定的语音成分。
[摘 要]从现存文献来看,上古汉语似乎是以单音节为主的。但是周秦时期的一些诗歌,例如《诗经》 《楚辞》,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单纯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从文献观察,这些双音节词在当时,尤其是在后来的汉代,又以意义相同、语音相近的单音节词出现。本文分析了见于《离骚》中的这种双音节词现象,认为双音节词的单音节化是上古汉语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实。
[关键词]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离骚;上古汉语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的。但是一些先秦时期的文献,特别是最能反映口头语言的诗歌一类的文献,如《诗经》 《楚辞》以及一些民谣、谚语等等,却记录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即传统所谓“连绵字”,大部分是双音节单纯词。)这使我们推测当时的语言中是存在着大量的双音节词的。而在汉代以后,除了袭用的以外,创新的双音节单纯词很少。保存在书面语中的这类双音节词,如“荒忽”、“相羊”、“夭阏”、“诧傺”之类,总显出很古拙的样子,使人感到它们是更早的时代的语言的遗迹。然而语言的历史是连续的、渐变的,其间不应有截然的裂痕。上古汉语中的这类双音节词在后世也应该是有迹可寻的。连绵词单用其中一字的现象,在先秦古文献中时有出现,传统训诂学称之为“长言(之)、短言(之)”或“缓言(之)、急言(之)”。本文以在《离骚》中出现的双音节单纯词(名物词除外)为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词的单音节化现象并非个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