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丰子恺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03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806760350
·条码:9787806760352
·版次:2002年1月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32开
内容简介
父亲的作品,我们已发现的最早的几篇,是他于1914年所写的四篇短小的寓言(当时他虚龄十七岁)。直到1975年逝世前,父亲还在从事文字工作,文字贯穿了艺术家丰子恺的一生——将近半个世纪!
在《儿女》一文中,父亲写道:“近来我的心为四呈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正因为父亲涉笔最多之处,是对宇宙奥妙的思索,对美的向往,对纯真生命的爱——这些人类生活中永恒的元 素,所以时代变幻,他的文章仍会让当代的读者露出会心的微笑。愿读者在精读这本随笔之后,得到比我更多的享受,产生更多的感想,在生活的细微处,在艺术的浩博中,感受爱与美。
媒体推荐
序言 丰一吟
父亲的随笔
丰一吟
大约十五年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我的一个同事对我说:“再过二三十年,人们对你父亲作品的欣赏和研究,将会达到一个高潮。”
“是吗?”我将信将疑。因为“十年浩劫”后,虽然当时一切都在恢复中,但年青一代对丰子恺几乎是一无所知。
三四十年代,父亲带领我们全家十人从故乡浙江省石门镇避寇来到大西南重庆,这一路上几乎全靠慕名读者的帮助,得到舟车的方便,才不致流离失所。那时,父亲曾戏改唐诗句“天下谁人不识君”为“天下谁人不识丰”。浩劫以后,这句诗就不适用了。不过由于我们做子女的致力于编辑出版父亲的作品,情况渐渐有了起色,然而要说高潮,则还差得远呢!
就在这十五年内,不知怎么一来,父亲随笔和漫画的读者越来越多了。甚至还越出国门,挪威、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美国、韩国等等,都出现了丰子恺研究者。
在国内,浙江省桐乡市于1992年成立了丰子恺研究会;1996年,浙江省金华县汤溪镇(丰子恺祖居所在地)成立了金华县丰子恺研究会;1997年,杭州师范学院成立了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丰子恺文集和漫画全集已先后出版,随笔和漫画的单行本也陆续重印。走向高潮的一个斜坡已经出现在我面前。
这回,文汇出版社要我编一本父亲的随笔集,是面向学生的,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在《作画好比写文章》一文中,父亲承认对文学的兴趣特别浓厚,甚至认为自己作画不免受文学
的影响,是企图用形状色彩来代替文字而作文。由此可见,文学是父亲创作的主要部分,而父亲的文学又是以随笔为主的,所以,出版这本书很有意义。而我对父亲的作品,除了书法和那像书法的漫画,最喜爱的就是随笔,其中有几篇简直指导着我的人生观。并且,父亲的随笔写得很浅白流畅,对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语言熏陶。
我在编选时,删去了宗教气息较重的几篇,以及内容略有重复的几篇,例如,写缘缘堂、弘一法师、梅兰芳、黄山等,各有好几篇,我从中各选了认为较合适的一篇。虽然没能把父亲的随笔全部选进,但我注意宁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所以,读者还是可以从中窥见全貌。
说丰子恺随笔,不能不谈到《缘缘堂随笔》。1927年,父亲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当时已出家为弘一法师——来到了上海丰寓。父亲受老师影响,这时
已笃信佛教。他请求弘一法师收他为弟子,皈依三宝。就在这一回,他还请老师为他的住所命名。弘一法师要我父亲把自己喜欢而又互相可以搭配的字一个个写在小纸片上,团成小纸球,
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父亲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于是就将寓所命名为“缘缘堂”。后来父亲几度带着这堂名迁居,直到1933年春在故乡浙江省石门镇建造了三开间两
进的新屋,挂上了马一浮先生书写的堂额,这才是后来一般人所知道的“缘缘堂”。193直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父亲的第一本随笔集,就取名《缘缘堂随笔》。后来,又相继出版了《随笔二十篇》(1934年)、《车厢社会》(1935年)、《缘缘堂再笔}(1937年)、《率真集》(1946年)等。1957年,父亲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之约,自编了一本随笔集,也名《缘缘堂随笔》,其内容与1931年的《缘缘堂随笔》不一样,是从上述几本旧版书中各选一部分,加上抗战后所写的一部分文章,结集而成的。由此可见,父亲是把他所有的随笔都称之为“缘缘堂随笔”的。建国后所写的文章,他也冠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续笔”的名称。从中我们便可以了解到:缘缘堂随笔简直代表着丰子恺的一切随笔。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学生阅读经典丛书中的一本,旨在帮助中学生们提高文学素养。丰子恺的随笔中充满了对宇宙奥秘的思索,对美的向往以及对纯真生命的爱,读者在阅读这本书以后,可以产生许多的感想,在生活的细微处,在艺术的浩博中感受爱与美。
目录
序言
父亲的随笔/丰一吟
随感五则
给我的孩子们
剪网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挎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这样的例,在小说中,在实际上,均多得很。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的微妙的功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合于这法则。由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阴的夏;由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我们虽已经历数十寒暑,但在围炉拥衾的冬夜仍是难于想象饮冰挥扇的夏日的心情;反之亦然。然而由冬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夏,由夏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移向冬,其间实在没有显著的痕迹可寻。昼夜也是如此:傍晚坐在窗下看书,书页上“渐渐”地黑起来,倘不断地看下去(目力能因了光的渐弱而渐渐加强),几乎永远可以认识书页上的字迹,即不觉昼之已变为夜。黎明凭窗,不瞬目地注视东天,也不辨自夜向昼的推移的痕迹。儿女渐渐长大起来,在朝夕相见的父母全不觉得,难得见面的远亲就相见不相识了。往年除夕,我们曾在红蜡烛底下守候水仙花的开放,真是痴态!倘水仙花果真当面开放给我们看,便是大自然的原则的破坏,宇宙的根本的摇动,世界人类的末日临到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
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