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杨东平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7806763791
·条码:97878067637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0开
内容简介
中国大学精神的发育和大学制度的形成,有着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的情境和路径。这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洋务教育,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
媒体推荐
前言
重温大学精神
杨东平
1998年5月4日,是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这庶几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围绕北大百年校庆,举行了一个由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参加的高等教育论坛,议题是"21世纪的大学”。世纪之交,这无疑是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的话题。
大学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是近百年的事。早期的西方大学在摆脱了教会的侍女和附庸的地位之后,逐渐成为学者自治和自足的学术机构,在高墙后面静悄悄地从事学术探索和知识传授的活动。1852年,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红衣主教纽曼所著《大学的理念》,表明了那个时代关于大学教育的典型认识: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像所有坚守理性主义和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家一样,他认为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知识,而是以文理科知识为主的博雅教育,因为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智慧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种状态或理性(心灵)的训练”。他并且排斥科学研究。他揶揄地问道:“假如大学的宗旨是科学上的发明和哲学上的发现,那么我不明白大学要学生做什么?”由此,关于大学的理想、大学的理念——有的学者译为大学观——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点。
正是从那时起,高等教育开始了加速发展。纽曼的大学理想受到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的冲击。洪堡发展了大学的研究功能,使它真正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科学与学术的中心。他奠定了“学术自由”的价值,并具体实现为教授的“教学自由”和学生的“学习自由”,它成为世界大学的基本准则。德国大学的模式漂洋过海,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相结合,由“赠地
学院”发展出的“威斯康星大学模式”,则使大学的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进而使大学成为社会进步和社区发展的“服务站”。20世纪以来,伴随着政治民主、经济增长、科技革命、人口激增、知识爆炸等进程,大学的功能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人们用多元化,巨型化、国际化这样的概念来描述当代大学的变化。大学不容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加速器”,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
现代大学“中心化”的过程,与知识社会的构建是同步的。然而,大学树立的不仅仅是知识权威。正如研究者指出的,不仅在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判断和决策上,而且在区分善恶、建立信念、认识真理等许多方面,人们也转向大学。而“在以往的时代,这些问题的答案的看管人是牧师和各王朝的国王、皇帝、朝臣、官吏和部长。但今天,所有这些人都必须
让位给全体学者”,因为“在认识事物、认识真理与谬误方面,现代世界中还没有什么社团比大学学者社团犯的错误更少”。通过吸收知识和运用知识来拯救自己已经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宗教”,大学同时也成为“社会的良心”,成为现代社会“世俗的教会”。
……
目录
前言:重沮大学精神 杨东平
大学的理念
《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蔡元培
中国现代大学观念及教育趋向 蔡元培
回顾与反省 胡 适
……[看更多目录]
文摘
书摘
且中国人民之心理,对公家事,若不相干,可以不负责任。如寅初此次反对鸦片,时有人以“在此种社会何必做恶人”之语,来相劝勉,若寅初家中妇女,如作此语,寅初本可不加深责。然此种浅薄之语,竟发诸现在之官吏与夫东西留学生之口。呜呼!一人公正之勇气能有几何,今不以努力助鼓励,而反以冷水浇头,人心至此,可深浩叹!中国人以“不”字为道德,如不嫖,不赌,不饮酒,不吸烟,果属静止之道德,然缺乏相当之努力,与夫牺牲之精神,以尽人生应有之义务。虽方趾圆颅,实类似腐尸,西人谓Iife is ac-dvity,否则,反不如截发入山,做和尚之为愈,何必在世上扰扰哉。
是故以北大之精神,牺牲于社会,对于全国,或以范围过大,尚需相当时日。若仅浙江一省,则改造之目的,诚可立而待也。欲使人民养成国家观念,牺牲个人而尽力于公,此北大之使命,亦即吾人之使命也。举凡战胜环境,改造人心,驱除此等奄奄待毙不负责任之习俗,诸君当与寅初共勉之!
自国民政府成立以来,教育的“党化”,便成了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可是问题虽然重要,却不曾有人讨论过。这当然是言论不自由的结果,而非问题的本身无可讨论的余地。作者现在提出这个问题,不敢说有什么深切的研究,但很希望作一个讨论的发端。
党化教育是国民党固定的政策吗?这句话许多国民党的朋友们根本上就不承认。真的,民国十七年大学院召集全国教育会议,曾经正式议决,取消“党化教育”这个名词。不过党化教育的进行,仍是目前的一个事实。这事实的发生,正是国民党一贯政策的表现,名词的存在与否,是不关重要的。
那么,党化教育究竟是什么?切实说来,不外下列两个意义:
(一)把党的主义或主张,融合在教课中间,使他渐渐地浸灌到学生的脑经里去。
(二)教育的事业,由党的机关或人才去主持,使他完全受党的指挥。
以上两种意义,当然不是绝不相关,而有相助相成的作用。譬如说,要做灌输党义的工作,最要紧的方法,是抓住重要的教育机关;而同时在党化教育名义之下,也可以使垄断教育的行动,成一个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毅然行之而无所顾虑。
但是,照这样办法,党化教育便可实现吗?我们可以不迟疑地回答说不可能。现在我们试看一看不可能的理由在哪里。
第一教育的目的与党的目的完全不同。大概说来,教育的目的,在一个全人的发展,党的目的,则在信徒的造成。教育是以人为本位的,党是以组织
……[看更多书摘]
点此购买报价¥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