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增无减的垃圾短信暗藏的两大骗局成为用户近期的投诉重点。在用户毫不知情下,其手机自动狂发短信的现象频发。如果说,这还可勉强归咎于手机感染木马病毒的“意外”,那么,一条伪称可复制他人SIM卡的短信便是绝对的“人为”诈骗了。
尤记得去年3·15晚会,垃圾短信已然成为被曝光的重点。时隔一年,“短信门”事件却更变本加厉。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通讯事业和消费者正常生活工作的问题,不仅成为相关监管部门的老难题,更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和保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垃圾短信花样翻新,榨钱招数层出不穷
不论看似如何“意外”,垃圾短信本质上都属于一种人为扰乱市场秩序的不良行为。来自《南国早报》的消息称,北海的林先生日前举报,其手机在短短六个小时内居然自动发送了819条黄色短信。来自《河北青年报》的报道显示,石市市民汤先生“每次手机开机,都会自动写好一条短信,再发到朋友的手机上!”同时,湖北卫视也播报了长沙张先生的同类遭遇。
对此,相关通信公司的回复函称原因是“该用户手机感染了一种木马病毒,此种病毒会在客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群发垃圾短信……”。溯其源头,这依然是不法份子的蓄意所为。多家媒体的消息称,短信诈骗案近期的高发趋势,还多伴有“电话欠费”、“公安局破案”等层出不穷的新花招。其中,以伪称能复制手机SIM卡的新形式最为常见。该短信声称可“专业克隆手机号码卡,直接接收对方短信、接听双方通话;对你所关心的号码进行全方位窃听、短信拦截。”移动公司人员对此表示,这一彻头彻尾的骗局,主要利用了网络电话靠网关进行身份认证这一漏洞,加装黑客软件,将网络电话主叫号码更改成任意的电话号码,从而跳过网关处的安全认证,直接侵入移动电话的网络。
除此以外,冒充相关机构负责人,伪称进行故障检查, 或以其亲人遭遇事故或绑架等索取钱款的手段更是不胜枚举。
屡禁不止钻了谁的空子?
从上述案例来看,垃圾短信的猖獗和其中的“诡计多端”很大程度上是钻了网络的空子。
但一定程度上,这也与用户缺乏专业知识密不可分。利用技术名词和简单的技术手段进行短信行骗,不法分子抓住的正是用户的心理空子。从根本上说,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将成为从源头上杜绝这一不良行为的关键所在。
据透露,垃圾短信以及由信息安全导致的各种骗局仍将成为今年3·15晚会的“揭黑”重点,晚会同时还将新增消费预警等内容。
这同时也说明,垃圾短信问题屡禁不止,钻的其实是全社会的空子。既涉及互联网络的安全认证以及运营商和相关通信公司的把关监控,也关乎现在的垃圾信息过滤技术研究等相关技术门槛,更应成为法制部门严打严惩的重点。任何一方出现疏忽就将使整个整治工作“行百里者半九十”。
法制监管备受期待,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呼声渐起
面对空子和投诉时遇到的责任推脱,消费者眼下的最大呼声便是,个人信息安全备受侵害,有个管事的没?
从长远解决方案上看,用户、监管部门、防范技术乃至相关法律法规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近日,南京鼓楼、秦淮警方印制了30万份紧急预警材料分发给市民。南京市民只要再收到诈骗短信,就可直接转发至“025110826”,警方将在查实后对此号码采取强制手段。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近日宣布与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在手机垃圾信息举报、手机垃圾信息过滤技术研究、手机病毒等方面展开合作。在近日工信部的通信服务座谈会上,奚国华副部长也要求建立垃圾短信管理平台,在全国推广和优化手机终端反垃圾短信软件下载服务。
这可以说是在监管和技术两方面开展的整治工作,而广大消费者更期待的,则是国家和权威机构能够从法制上给予此类问题一个自上而下的专门“说法”。
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在湘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委副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旭晟提交提案,呼吁尽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他表示,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在隐私权的保护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个人信息保护法》应科学界定个人信息在法律上的内涵和范围。个人信息不仅包括个人隐私,还应包括个人隐私之外的其他信息,以及具有商业价值的资讯秘密。
从用户角度上说,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因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自我意识,而导致个人信息的外泄也应引起警惕。(文/翁佳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