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缠不休的双螺旋
如果说WEB1.0 是关于eBay and Google 的杀手级的应用程序,那么WEB2.0的特点是用户产生内容,合作化,社区化,任何人可以参与到内容的创建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度百科对于WEB2。0的解释“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与P2P技术的特点是如何的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云计算与移动互联共舞的时代,P2P技术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与时代相背离,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实现WEB2.0的基础技术,WEB2.0里面有关去中心化、用户共享与互助、用户资源整合与聚合等思想,用户既是系统服务的受益者,也是系统服务的提供者。因此,P2P技术是WEB2.0的核心技术之一。
当然,如果将历史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P2P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互联网整体架构的基础。在互联网最基本的协议TCP/IP之中,并没有Client和servent的概念,所有的设备都是通讯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多年之前,所有的互联网上的系统都同时具有服务器和客户机的功能。当然,后来发展的那些架构在TCP/IP之上的软件的确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浏览器和WEB服务器,邮件客户端和邮件服务器。
但是P2P存在的一些瓶颈也确实让它的前景扑朔迷离起来。国际权威调查公司AC尼尔森的调查显示,随着P2P应用技术的迅速崛起和不断发展,基于P2P技术下载的MP3和视频文件已经成为宽带用户流量的主体,占据整个互联网流量的2/3。P2P应用也已不知不觉间占据了运营商业务总量的半数以上,成为网络带宽最大的消费者,对底层网络产生了巨大影响。P2P发展之迅猛,让人始料未及。就实现原理来说,P2P并不是一种高效率的传输模式。
最主要的是P2P传输过程中有很多重复的数据分组,占用大量的网络带宽,甚至造成网络拥塞,从而降低了其他业务的性能。就拿近几年来风雨飘摇的BT下载服务来举例,Tracker即时接收包括IP地址和端口在内的所有下载者信息,并且给每个下载者一份随机的peer列表。下载者每隔一段时间连一次Tracker,告知自己的进度和取得列表,这样就可以和那些已经直接连接上的peer进行数据的上传下载。在进行文件传输时,每个文件一般被划分成256K的大小的块,每个块都计算其校验值。用户间互相的Choke和UnChoke对方,来交换这些文件块。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冗余数据分组既加深了网络带宽的负荷也加大了硬件的磨损。
不止如此,“管道”早已成为了运营商的禁忌词语,而P2P所占用的超高带宽资源与其模式特有的不可监控性也自然而然的让运营商记恨不已。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保证产业链上下游的健康成长,尽管因此P2P服务一定程度上在偷窃网络带宽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的。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带宽的增加,P2P流量所占带宽的比例必然逐渐降低,其与运营商的矛盾也会渐渐软化。而且运营商也试图使用“智能管道”系统来区别P2P流量与其他流量的区别,来解决P2P流量收费的问题。姜奇平说“随着带宽的增加,下载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一部一部不停地下电影,哪有时间看呢?时间成本将重于宽带成本。从技术上来说,20W带宽与100W已经没有本质区别”在美国下载1G的电影需要1分钟,但是观看这1分钟下载的电影可能需要两小时,带宽的提升是无限的,但是一个人每天却只有24个小时。目前P2P的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在于各个公司的各个P2P网络之间的信息无法互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AOL首席软件工程师宁力说:“在美国,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标准都是由排名前三十的公司共同制定的,和政府没关系。在中国应该由一些大的企业制作一个统一的标准你做了一个标准放在那,那美国人能不跟着你走吗。你不跟,你就少了将近5亿人(用户)。”
P2P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它仍然顽强的存活着;WEB总是被指“必死”,但它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互联网模式。这对命运的双生子也总是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就像腾讯的QQ,谈到本质也只是P2P技术为主、WEB模式为辅的IM软件,与第一代P2P技术是如何的相似,这两个永远纠缠不休的模式似乎又绕回了他们一开始的状态。如果他们能像最完美的DNA双螺旋结构一样,形成完美的结合,维持微妙的平衡才是对于互联网来说最好的结果。(文/尚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