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1年赫歇耳在探索双星时偶然发现了天王星,1846年勒威耶根据天王星轨道的摄动,运用万有引力定论计算出了海王星的位置并由伽勒好到了海王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测研究,天文学家们认为,就算把海王星施加给天王星的影响考虑进去,还是不能完全使天王星的计算位置与观测结果相符。不但如此,天文学家们还发现海王星的运动也不正常,因此推测,在海王星外应该还有一颗行星。
冥王星
当时有不少天文学家效仿勒威耶和亚当斯计算发现海王星的方法,从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轨道摄动去计算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美国的天文学家洛韦尔在1905年完成了相关的计算工作,开始用照相的方法去搜寻这颗未知的行星,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观测,直到洛韦尔去世,还是找不到这颗未知新行星。
冥王星表面(nasa图片)
1929年1月,洛韦尔天文台便邀请克雷特.汤博加入未知行星的搜寻工作。搜寻的天区从双子座开始,这个星座正好在太阳下山之后的西方天空中,然后沿着黄道逐渐向东,每个天区都要照两次相,间隔2~3天,为此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然而,他们也从实践中提取了两条非常重要的改进。
1930年2月18日下午,汤博在检查1月23日和29日的照相底片时,突然发现了一颗不熟识的星像,这个星像的性质非常明显。汤博在已经检查过的两百万颗恒星中,还没有碰到象这个对象这样有指望。汤博马上把在1月21日的照相底片也找出来检查,也找到了这个星体,而且位置同1月23日和29日所显示的运动完全一致。2月18日晚由于多云,无法继续观测,在第二天晚上新拍到的底片上,在预测的位置上,果然又找到了这颗星体。2月20日,天文学家兰普兰德用105厘米发射望远镜拍摄这颗新行星,经过运动速率研究表明,这颗行星就是要寻找的海外新行星。
1930年3月30日,发现新行星的消息电告了哈佛大学天文台,从那里向全世界宣告二十世纪天文学上最重要的发现,几个月后,新行星被命名为冥王星,从此冥王星成为了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然而,2006年8月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天文学家们定出了有关行星的新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运行轨道呈椭圆形、与海王星轨道交叉的冥王星自动丧失了被称为行星的资格,从此离开了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行列。
冥王星和它的卫星们(nasa图片)
冥王星基本参数:
轨道半长径: 5,913,52万 千米 (39.5 天文单位)
公转周期: 90800 日
平均轨道速度: 4.74 千米/每秒
轨道偏心率: 0.250
轨道倾角: 17.1 度
行星赤道半径: 1500 千米
质量(地球质量=1): 0.0026
密度: 1.1 克/立方厘米
自转周期: 6.39 日
卫星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