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提丢斯把太阳系内的几颗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排成一个表后,发现行星到太阳的距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数学规律现在人们称之为“提丢斯-波得定则”。
按照这个“提丢斯-波得定则”的描述:先写出两个数字0.0和0.3,然后接着写下去的数字每个都比前面的大一倍,这样就得到一列数即0.0,0.3,0.6,1.2,2.4,4.8,9.6。再在这列数的每个数字上加上0.4,就又得到一列新的数字:0.4,0.7,1.0,1.6,2.8,5.2,10。如果把这列数与各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做一个比较,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分布--除了2.8这个数字以外,其它几个数字都与某个大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相对应。因此天文学家们得出一个结论:“提丢斯-波得定则”不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443号小行星(图片nasa)
那么定则数字里2.8的位置是空的,它的主人是谁呢?是一颗未被人们发现的新行星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天文学家们的注意,于是寻找这个神秘的行星的行动开始了。
1号谷神星在天空中的移动
1801年1月1日夜里,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巴勒莫天文台一名天文学家,名字叫皮阿齐,他在测绘一个天区的星图时,发现了一颗新行星,最后被命名为谷神星。谷神星所在的位置刚好在“提丢斯-波得定则”指出的数字2.8处附近,人们满以为已经验证了“提丢斯-波得定则”里的空缺,找到了它的主人--谷神星。然而1802年3月,人们在观测谷神星时,在谷神星的附近又发现了一颗新行星,后来又陆续发现了非常多的这类行星。这些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体积小、直径小、质量小等特征,与现有的大行星难以相提并论,于是它们被统称为:小行星。
这些小行星,大部分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轨道半长径约为2.17~3.64天文单位,离太阳的距离平均为2.8天文单位,在这个距离范围内组成了小行星带。但是也有少数小行星的轨道比较特殊,超过了这一范围,跑到土星轨道以外,有些甚至跑到天王星处,也有一些跑到火星轨道以内,地球的附近,一般把跑到地球附近的小行星称为近地小行星。
近地小行星中,曾有些非常的接近地球,可以说是紧挨着地球掠过。1972年4月10日,夜幕在美国降临,星空象往常那样的宁静。忽然,人们看到一颗光辉夺目的星体向地面飞奔而来,在越过一个山头后便闪逝而去,它的最低点离美国爱达荷州地面只有58公里。如果再逼近地球若干公里,它将和地球发生猛烈碰撞,后果不堪设想。2004年3月19日早晨6:08分,一颗小行星在距离地球只有4.3万千米的南大西洋上空掠过。这一距离相当于3.4倍地球直径,这颗直径30米的小行星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赞助的一个小行星调查项目人员在3月15日晚上才发现的。所幸的是,天文学家发现的这颗被命名为2004FH的小行星在这次与地球的相会期间,没有和地球相撞。而事实上,象2004FH这类的小行星每两年就有一次和地球近距离接近,但是,大多数是在未被发现的情况下经过的。
小行星撞击地球想象图(图片nasa)
大行星大多都有卫星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但是,比大行星小得多的小行星居然也有卫星。首次发现小行星有卫星的是麦克马洪。1978年6月7日,他在观测532号大力神小行星掩恒星时,发现了大力神小行星居然有一颗卫星,被命名为1978(532)I。大力神小行星和它的卫星直径分别为243公里和45.6公里,它们相距977公里。1978年12月11日,18号小行星梅菠蔓掩恒星时,也发现它有卫星,命名为1978(18)I,它们的直径分别为135公里和37公里。此外,通过对6号、9号、129号等小行星的掩星观测,也发现它们可能有小卫星。
小资料:
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
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华星,是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在1928年发现的。
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
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
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
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