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计
瞒天过海
在各个地方都会有专门卖手机的市场,例如南京的丹凤街、北京的公主坟。在这种地方,同样一款手机,也会有不小的价格落差。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有三种:一是进货渠道差异。大家都是卖手机的小老板,谁跟上层代理关系好,谁拿到的价格就好,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因此大家如果能找到卖场里某品牌的批发源头,那是最好了,既便宜,而且基本不用担心给你假货。二是更换配件。这种事情主要出现在促销品和配件丰富的手机上。如果你对该手机的配置列表不熟悉,那么很可能因为贪图便宜而上当。老板可以将两块原装电池换成一块,也可以将原装的装饰品克扣下来,如挂绳,另外卖钱。三是翻修和以次充好。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上市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经典手机。例如诺基亚当年的经典产品8310。由于8310可以更换外壳,因此有一段时间,市场里充斥着大量翻新的8310,柜台老板将收购的8310翻新换壳之后当新的卖。
都知道手机水货、假货多,都知道配件被掉包严重,都知道很多是翻新的,其实我们已经对这些事情听得多了,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
在购买手机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目标机型的性能和口碑,最好连该机型有哪些BUG都要知道的清清楚楚!其实很简单,有两种途径:首先是最好能借到一款同样的机器试用。自己试用机器有很多好处,既可以实际感受一下该机器是否真的适合自己,还可以仔细体验一下该机器的优缺点。二是上网泡论坛。和买所有电子产品一样,如果你不想买了之后整天为手机质量担心,最好上网到相关论坛里,看看网友们对该手机的实际评价。特别是在关于手机报喜不报忧的介绍文章横行的今天,网友们对手机的评价相对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比较好的论坛有友人网(www.younet.com)、手机之家(www.imobile.com.cn)等。在论坛里,你可以把你对手机的质量疑点和选购时候的疑虑一一列举出来,肯定会有热心网友给你解答。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对你购买手机的帮助极大。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消费者甲到某大型笔记本专卖场选购他心仪的某款产品。经过一番漫长“谈判”,最后终于确定了价格,于是商家就去仓库提货。货到后商家马上拆开,把笔记本拿出来让甲验货。甲心情激动地看着将要属于自己的本本,看到屏幕一尘不染及包装完整,甲对这台笔记本没有任何怀疑。此时商家建议甲自己回去再装系统,甲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让商家当场装系统试机。在试机过程中甲仔细观察,最后终于发现这台笔记本的屏幕中间偏左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亮点。甲再仔细察看包装,发现几个包装塑料袋都有曾被拆封过的迹象。显然,这台笔记本是曾被拆封过的,或者是样机,又或者是返修货都说不定,甲果断放弃了。
奸商避实就虚,光让你看笔记本的外壳,却不愿给你开机器检验,可算是学到了围魏救赵计的精髓,如果甲不多考虑那么一下,恐怕就……
商家手中的货不一定都是好的,所以能把问题货出掉一台是一台。对付这种招数的方法也只能是“仔细观察”了。其实很多开封过的产品如果再次封包,很难做到百分百一样。所以商家拿来货后,消费者一定要要求自己亲自拆包装,并仔细检查。特别是包装塑料袋,是重点检查的对象。只要认真检查,拆封过的痕迹还是能找出来的。
第三计
借刀杀人
大林是个应届大学毕业生。当他到招聘市场找工作时,有一位自称“百家IT企业联合招聘办事处”工作人员的人主动搭讪,说某著名IT企业正在这里招聘应届毕业生。当大林询问是否需要什么费用时,此人表示只要五元钱表格工本费就行了。觉得五元钱并不多,大林交了钱后进入了这个办事处。一个所谓的人事部“王主任”让他填了表格,又让他交60元办理“职位预定”手续,大林只能接受了。两天后,大林又接到电话,说要上班还要再交200元保证金。大林有些疑惑,打电话给那家著名IT企业一问,对方说最近并没有任何招聘。大林这才明白自己遇到了专门诈骗的“黑职介”。
黑职介和著名IT企业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人家就是借了著名IT企业的名做刀,宰你这块肉。
现在的黑职介有了新招。他们不是一上来就要几百块钱,以免吓跑应聘者。而是采取“步步为营”的高招,不知不觉中就榨取了应聘者的钱。要防范他们也不难。一是要提高警惕,没有正规手续的流动招聘点不可靠,还是要到正规的人才市场去应聘; 二是任何招聘费用都不应该由应聘者来承担,如果有人向你收取一些“手续费”、“预定费”、“保证金”等等,很可能就是骗子。
第四计
以逸待劳
一家媒体传播公司打出招聘广告,要招聘文案策划人员数名。到了面试的时候,这家公司负责策划的经理给每批应聘者出了不同的题目,有房地产公司的招标策划方案,有电视台广告策划方案,还有IT公司投标教育部门的投标书等等(其实这家媒体传播公司最近正是要制作这些策划方案和投标书)。这样一次招聘下来,收到了几十个招聘者精心制作的策划方案,可是他们最终一个也没有被录用。很明显,这家黑心的媒体传播公司招聘只是一个幌子。通过招聘,他们既赚取了免费的劳动成果,又可以扩大公司的知名度,一举两得。
想得到职位吗?先把点子出了!等你出了点子,人家的工作也算是作完了。不用动脑子,也不用花钱,赚取了免费的劳动成果,这还不叫以逸待劳?
对于这样的“陷阱”,应聘者应该注意的是,要有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意识。你要我做策划没关系,但这是我的劳动成果。企业没有经过本人同意就擅自使用策划书,应聘者可以到劳动仲裁部门或者法院起诉这家企业。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在应聘前,应该对所应聘的这家企业做一个起码的调查。对企业的诚信和资历有了一定了解后,这样才不至于上当受骗。